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二十七章 机会 (第1/2页)
养心殿内,元盛帝正在伏案批阅奏折。一位太监手持周章疾步走入,启禀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 元盛帝闻言皱眉,接过奏章,细细读后,勃然大怒,重重的将奏章拍在案上。 “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元盛帝愤怒的斥责声在殿内响起。此话出自《论语》,意为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一片寂静声。 此时正值清晨,养心殿内并无大臣。殿内的太监、侍卫们见皇上大怒,跪倒了一片。他们均不知其意,更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将头伏在地上,连大气也不敢喘。 元盛帝在震怒过后,冷静了下来。 周围只有太监和侍卫,太监的学识自不用说,侍卫都是些金人子弟,骑射武艺毫无问题,但才学恐怕差强人意。他这一问,又有谁能回答。 元盛帝自嘲的摇了摇头,正要叹气之余,听见一个清润洪亮的声音从偏殿处传出:“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 随着说话声,一个年轻的身影低着头从偏殿中走出,恭敬的跪在地上,“恕奴才斗胆,回答了皇上的问题。” “典守者不能辞其责?”元盛帝重复了一遍那人的回答,神色一缓。 此话套用了原文注释中“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的后半句,但将“过”改成了“责”。原文强调的“过”,而经此一改,追究的是“责”,正合了元盛帝心中所想。缅甸的要犯逃出,不是要犯的强悍,而是云南官员的无能,元盛帝大怒,要的是问其责,而不是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得辞其过。” “回话者何人?抬起头来说话吧。”天色微亮,养心殿内光线暗淡,那人一直低着头跪着,元盛帝看不清楚,且是个陌生的声音,便命令道。 “奴才名叫琨宁,谢万岁恩典!”那人缓缓的抬起头,一张年轻俊秀、正是风华之年的脸庞露了出来,四周的烛光映射到他脸上,犹如一颗夜明珠在殿中熠熠发光。 “琨宁?”元盛帝微微一怔,这张脸与记忆中的英俊少年重叠,“原来是你。” “正是奴才,翰林院今日派奴才轮值,刚才奴才刚走到偏殿听到皇上的问话,所以斗胆作答,请皇上恕罪。” 元盛帝微微颔首,能在此时机智作答,可见其汉学的基础打的扎实,答得正如己意,可见其对政事也颇有见地。而且今日是元盛帝起早了,翰林轮值的时间还有半个时辰才到,琨宁一早便来了,足见其勤勉尽职。 元盛帝心中欣慰,不枉他当日明示主考官,将他选入了翰林院。 “朕难得与金人研习汉文,今日既然说到了《季氏将伐颛臾》,你不妨好好给我说说这一章的意思。”元盛帝微笑的问道。 “是,皇上。”琨宁眼中闪耀自信的光芒,不疾不徐的答道:“重教化,修文德以怀人,不起则都分崩离析,祸起萧墙,此后圣人之见也。然,世易时移,如今之世,远方多顽固不化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