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_第4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节 (第4/6页)

 在司马氏和曹氏历经数十年的权力之争中,京都禁军的兵权始终是争夺的焦点,鉴于此,先说说西晋开国初期执掌京都兵权的重臣,他们无疑也是最受司马炎信任的人。

    骠骑将军:王沈。这位太原王氏族人,统领着京都骠骑营兵,成为洛阳城外围的防御屏障,同时,他也兼录尚书事(监管尚书台政务)。很多年前,曹髦曾亲切地称呼他为“文籍先生”,可如今,这个称呼早如过眼云烟被人遗忘了。

    车骑将军:贾充。统领京都车骑营兵,成为洛阳城第二道防御屏障。关于这位司马家族的亲信宠臣,后面还有很多故事。

    中领军(晋朝时,中领军一度更名为中军将军、北军中候,后又改回中领军,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我们就一直沿用中领军这一称呼):羊祜。身为司马师的未亡人——羊徽瑜的同母弟,且是名门羊氏的新锐代表,统领皇宫内七营禁军。不过,羊祜的人生还远未达到巅峰,不久后,他将迈向中国历史较为重量级的名臣之列。

    中护军:王业。统领皇宫外围禁军。这位东汉群雄之一刘表的外孙,在曹髦发动兵变时,义无反顾地和王沈一起向司马昭告密。两年后王业病死,司马炎不忘儿时戏言,又提拔挚友羊琇做了中护军。

    以上这五个人(算上后来继任的中护军羊琇),组成了护卫京都、朝廷以及皇宫的重要力量。

    再来说政权方面,沿袭汉魏时期的尚书台和中书省依然是两个最主要的行政机构。

    尚书台最高统领尚书令:裴秀。他推行五等爵,又帮司马炎争取到世子之位,因而由尚书台二把手升任一把手。当时盛传一句民谚:“贾、裴、王,乱纪纲;贾、裴、王,济天下。”贾指贾充,王指王沈,裴指裴秀。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人祸乱了魏室,却成就了晋室。河东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的头等望族,到西晋初年,经由裴秀的努力,其家族势力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裴秀官拜司空,被世间誉为当世名公。裴秀对中国制图学的贡献颇值得一书,他著有《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被称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遗憾的是,裴秀也和众多魏晋时期的士大夫一样嗜好五石散(寒食散),前文讲过,服这种药后需要喝热酒化解,但裴秀大概是想玩得更high,居然喝了冷酒,导致暴毙,死时四十八岁。往后,河东裴氏家族的后代,包括裴秀的儿子还会在故事中占据重要戏份。

    中书省最高统领中书监:荀勖(xu)。颍川荀氏族人,算司空荀的族侄,素以品行卑劣著称。

    中书省副统领中书令:庾纯。颍川庾氏族人。这个新面孔后文马上会讲到。

    可是,仅仅靠尚书台和中书省彼此制约还不够,一个创新的构想在司马炎脑海中渐渐成形。他让侍中、散骑常侍组成了一个新的行政机构——门下省,以此和尚书台、中书省相互制约。侍中、散骑常侍相当于皇帝的顾问,他们不像尚书台、中书省那样直接负责政务,却因为是皇帝近臣,掌握着最核心的机要,故拥有极大的隐性权力。

    说说西晋初年的门下省要员,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乃是以直臣之名著称的首席侍中任恺,下面即将讲到他的故事。除了任恺之外,司马炎也让包括“八公”在内的部分重臣兼任侍中、散骑常侍,成为门下省成员。其中,石苞、陈骞、荀兼任侍中;王沈、贾充、羊祜兼任散骑常侍。

    从此以后,门下省、尚书台、中书省这三个行政机构分权而治,彼此制衡,史称“三省制”。

    讲到这里,让我们再重新梳理一下汉朝到晋朝权力架构的变革。

    西汉初期,丞相权过重,汉武帝刘彻将丞相一拆为三,权力架构逐渐向三公制过渡。光武帝刘秀任命近臣构建尚书台,进一步削弱三公的权力。魏朝时,曹丕又任命近臣构建中书省,以削弱尚书台的权力,三公至此完全沦为荣誉养老官。晋朝(西晋)时,司马炎再次起用近臣构建门下省,削弱中书省和尚书台的权力。后来到东晋时期,皇帝诏书必须通过门下省方能颁布,也即是说,门下省拥有“封驳权(审核、推翻诏书的权力)”,往昔皇帝授意中书省可直接颁布诏书的传统被打破了。门下省不仅分割尚书台和中书省的权力,也削弱了皇权,这大概是司马炎始料未及的。

    从汉、魏到晋这五百年政治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皇帝派那些跟自己一个鼻孔出气的近臣掌权,近臣一旦掌了权,又不可避免地跟皇帝越走越远,渐渐变成能跟皇权分庭抗礼的外臣。于是,皇帝只好再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