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节 (第2/4页)
的途中自杀。有人说是孙休派人毒死了孙亮,可这事死无对证,因为所有护送孙亮的侍卫在事后全部被孙休处死。 孙权留给子嗣的,除了显赫的皇室身份外,还有同族相残的价值观,在后面,孙氏皇族内部的杀戮依然会持续下去。 才同陈思 这天,在魏都洛阳,公卿纷纷上奏:“恭贺陛下,据传在宁陵县的井中发现了两条黄龙,这乃是祥瑞的兆头啊!” 翻阅史书,随处可见有发现龙的记载。它们频繁出现在图腾、雕刻、绘画或文字描述中,但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具龙的骨骼化石。这神奇的生物是否真实存在呢?很难妄下断言。 不管怎么说,龙鲜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龙能伸能屈,能大能小,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隐匿深渊。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次浩劫,甚至多次被异族征服,却都能顽强地撑过来,这正源于像龙一样伸缩自如的韧性。 这种传说中的奇特生物也被当作皇权的象征。那些历史上的君王,尤其是开国者和中兴者,其霸气和隐忍远远超越常人,这和龙的特性也颇为相似。 回到曹髦身上,这位年轻的国君,无比仰慕姒少康中兴夏朝的丰功伟绩,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如今根本不具备龙出升天所必需的时运。在时来运转前,他能做的唯有隐忍。 此刻,曹髦冷眼瞟着朝堂下向他祝贺的臣子,脸色愈发阴沉。忽然,他不屑地闷哼一声:“祥瑞?哼……” 朝臣面面相觑,眼见势头不对,谁都不敢多言。 曹髦沉声叹道:“龙代表天子,上不飞腾在天,下不盘踞在田,却困于井中,这算什么祥瑞?”他停了片刻,猛地从皇位上站了起来,惊得两旁侍卫手握剑柄。 这些侍卫与其说是护卫曹髦,不如说是替司马昭监视曹髦,以免他做出非分之举。而曹髦身后的郭太后更吓得脸色煞白,并压低着声音说道:“陛下,不可妄动,快到皇位上来!” 曹髦没有理睬这帮人,他继续向前缓缓踱着步,接着,他开口吟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吟完诗,曹髦又转身坐回到皇位,郭太后和侍卫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原来皇帝只是想作诗。这首诗名为“潜龙”,文辞俊美,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诗却没体现潜龙的精髓。所谓潜龙,需要隐匿锋芒,诗中说鳅鳝在龙前乱舞,毫无疑问是明指司马昭,又言龙藏牙伏爪,既然都说了出来,哪里还算得上隐匿锋芒呢?顿时,朝堂上气氛尴尬,公卿大臣纷纷告退。 “臣告退。” “臣身体有恙,告退。” …… 转眼间,甚至连郭太后也静悄悄地走了,大殿上只剩下曹髦一人。 曹髦愣愣地望着空空如也的大殿,这里宛如死一般寂静,他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过了好一会儿,他微微张开嘴,大喊了一声:“退朝!”然后,他孤零零地站起身走向后宫。 曹髦回到后宫,气呼呼地对太监吩咐道:“取画笔来!” 太监很快将画笔取来。曹髦抄起笔,一言不发,继续他未完成的画作。 几天后,曹髦的画作完成。 一旁的太监谄媚道:“陛下画得真好,这画的是什么人?” “盗跖!”曹髦恶狠狠地答道,很显然,他情绪不佳。盗跖原名柳下跖,是春秋时期的大盗,与孔子同时代人,“盗亦有道”这个成语便是取自盗跖和孔子的对话。 “这盗跖看起来真有点眼熟……”太监沉吟,突然,他想起画里的人像谁了。这盗跖画的分明就是司马昭啊!太监吓得面如死灰,慌忙低下头,一句话都不敢说。 司马昭窃国,与盗贼有什么区别?曹髦心里这样想。他脑海中浮现着司马昭那张可憎的面孔,画成了这幅《盗跖图》。 曹髦善于绘画,《盗跖图》是他其中一幅画作,除此之外,还有《祖二疏图》《黄河流势》《新丰放鸡犬图》等流传后世,根据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的评价,曹髦的画功大致与汉末魏晋时代蔡邕、杨修、诸葛亮等人比肩,为中品。 这个精通诗文绘画的年轻人倘若生在一般富庶之家,肯定能成为一代才子,毕生逍遥快活。但很不幸,他生在曹氏皇族,更不幸的是,他成了魏国的皇帝。曹髦是个极端感性主义者,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如果从古巴比伦文化中的“性格九柱图”来做分类,那么曹髦的性格应该属于典型的丰富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