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娱]她和超英有一腿_第3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节 (第3/3页)

下,纷纷致电fine line公司,两个小时内,fine line公司的官方电子邮箱塞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声讨邮件。

    电影发行一向受诸多因素影响,来自商业与政治的权利角逐,实在难以分出胜负。

    但fine line公司公然违背《伯尔尼公约》,显然是犯了行业大忌,除了影迷不满之外,许多知名导演纷纷接受采访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为。

    发行商与导演在剪辑问题上,一向矛盾频发,经常因为双方互不相让,而频频错过原定档期。

    即便最终决定上映,老jian巨猾的发行商则会提出先小范围上映以观后效,之后再逐步扩大放映规模。

    但实际上,无声无息的小规模上映只会彻底拖垮影片票房与声势,根本不会有什么扩大放映规模的后续进展。

    而现在,《海上钢琴师》显然就正被如此对待。

    这件事甚至激怒了不少文艺题材爱好者——

    看看现在圣诞季正上映的一水喜剧商业片,再想想极致浪漫主义的《海上钢琴师》那点可怜的排片率,真是讽刺的对比。

    显而易见,fine line公司成为了众矢之的,这个圣诞节过的可真是疯狂,恐怕将令他们终身难忘。

    于是在第二日,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与fine line公司持续下降的股价完全相反的是,《海上钢琴师》在北美的放映规模井喷式扩大,收获了它应有的票房与上座率。

    至少以目前的发展来看,能够轻松收回两千万美元的制作成本。

    作为一部文艺电影来讲,显然已经称得上成功。

    但北美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却有着明显的两极分化——

    这是一部迷人,惊奇又美丽的海上史诗,动态的诗歌。——《华盛顿邮报》

    影片从一开始就用诱人地精心构建,来引起我们对它的兴趣,而阿佳妮的出现令人振奋。 ——《洛杉矶时报》

    《海上钢琴师》有一个能轻松值回票价的场景——弗吉尼亚号在太平洋风暴中来回倾斜,宴会厅内的1900伴随着移动的钢琴忘情弹奏着,如同在地板上跳着华尔兹,华丽又有趣。——《费城问询报》

    这就是那种即给你上佳回报又考验你耐性的影片。——《芝加哥论坛报》

    有深刻见解,令人无法抗拒的电影,可不是这种简单的,搞点自编寓言,看起来很美,但没有意义的片子,阿佳妮并没有贡献她应有的演技,令人失望。——《旧金山考察家报》

    电影在没完没了地在童话故事和戏剧之间疯狂摇摆。极端浪漫的文艺史诗?我看是对伤感主义的极端坚持。——《新闻周刊》

    这部电影显然不能讨尽所有影评人欢心,但阿佳妮的出演却令影迷格外惊喜。

    她的戏份不算多,只有区区四场戏而已,甚至没什么发挥演技的机会。

    但令人惊喜的是,在托纳多雷导演的镜头下,阿佳妮美的超乎想象。

    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是托纳多雷作品的一大特点,而在这部影片中,他精准的放大了阿佳妮超乎寻常的美。

    电影院内的观众,在这一刻仿佛成为了1900,正在透过舷窗看向那个甲板上的年轻姑娘。

    海风吹拂她的黑发,像是上帝也忍不住轻抚她精致的五官一样,那双冰蓝色的眼睛,忧伤而神秘,仅仅是一个眼神,便让人生出澎拜而来的爱意。

    阿佳妮身上独有的美丽而悲怆的孤独感,被托纳多雷放大到了极致,似乎不需要任何描绘,她本身便充满动人的故事性。

    所以即便从前看好阿佳妮的影评人,对她在这部片子里无法展现演技的表演不买账。

    但不少年轻人,却格外着迷于她展现的美貌,甚至为了这短短四场戏,第二次第三次的进入影院放映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