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王朝(出书版)_第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节 (第3/7页)

了一阵,但终因寡不敌众,队伍溃散。

    合兰真沙陀之战是铁木真平生最艰苦的一场战斗,是他第一次单独与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贵族势力进行较量。失利以后他一面遣派使者历数王罕背盟弃约诸事,并请求媾和;一面利用喘息时机,休养士马,收集部众,驻扎在班朱尼河。他与追随的伙伴们一起盟誓:“如果我取得天下,我将与你们同甘苦、共命运。若违背誓言,就像这河水一样。”

    经过短时期积聚,铁木真的军事力量又迅速发展。铁木真探知王罕正搭起金帐,大摆宴席,毫无戒备,遂用偷袭战术秘密包围折运都山王罕驻地,发动突袭。经过三昼夜激战,王罕父子终因力不能支,落荒而逃。

    完成统一消灭了以王罕为首的蒙古诸部中最为强大的克烈部及其部众,是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首领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论功行赏、封地分民之后,他的势力范围已与西部的乃蛮部接界了。

    由于乃蛮部是当时蒙古高原上唯一还有力量能与铁木真抗衡的部族,所以铁木真早已将乃蛮部确定为下一个进攻目标。他对军队进行了整编,并建立了护卫军。军队的整编和护卫军的建立,使铁木真的军队成为一支纪律严明、高度集中的武装力量。它不仅加强了铁木真的权力,而且使追随他的将领们得到了大小官职,从而更忠诚、更勇猛地为他的“帝业”战斗。

    经过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和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的两次大战役,铁木真终于战胜了乃蛮部落。至此,铁木真终于统一了蒙古高原。蒙古帝国的制度蒙古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壮大,这和成吉思汗实行的各种制度是分不开的。

    统治制度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首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军事制度。当时的蒙古国是一个军事行政的联合体,建立在军事编制和领户分封的基础之上。

    它按照十进制的办法,把蒙古各部牧民统一划分为十户、百户、千户、万户,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并相应地设立了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

    在这个军事编制的基础上又建立了领户分封制。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任命分封。

    万户长和千户长按其等级高低,领有一定范围的大小不同的疆域作为封地,并领有封地内数量不等的封户,成为大小领主。享受领户分封的是宗亲和异姓功臣。

    怯薛制度在军事编制中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怯薛制度。铁木真在称汗之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身人”(自由民)中古代风景画鉴赏“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大斡耳朵(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这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其次,成吉思汗下令把许多习惯法固定下来,编成法典,称为“大札撒”。任命他的末弟失吉忽秃忽为全国最高断事官(蒙语为也可札鲁花赤)。

    他发表的训话和命令编为《训言》,也具有法律效力。此外,在行政组织上,如掌印、狩猎、马匹和牲畜的管理,军务的总管,军需的供应等,也都定下制度,责成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的体系。

    蒙古文的形成在意识形态方面,成吉思汗意识到宗教对政治的作用。当时在蒙古游牧社会中,萨蛮教巫师称为“别乞”,最有势力,是最高僧侣。成吉思汗委任兀孙老翁为别乞,使宗教领袖成为国家高级神职人员,为他的统治服务。

    12世纪时,乃蛮部人已直接向邻近的畏兀人学得了文字拼写的方法,用以纪录蒙古语。当时畏兀人用的是粟特体突厥文字母,这种蒙文习惯上称为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本人不懂蒙古文,但他在征服乃蛮后,令被俘的乃蛮掌印官畏兀人塔塔统阿教导蒙古青年读和写。从此蒙古有了文字和印信。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法令)和“必里克”(训言)就是用这种文字记录下来的。风雨皇后孛儿贴孛儿帖作为蒙古汗国的皇后,成吉思汗的正妻,备受成吉思汗喜爱。

    青梅竹马公元1170年,9岁的铁木真与10岁的孛儿帖在“金秋打籽”之季,由父母做主定了娃娃亲。本该留在德薛禅家做赘婿的小铁木真因父亲也速该的中毒死亡而不得不离开孛儿帖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挑起家庭的重担。被族人抛弃的铁木真一家生活十分艰苦,靠坚强的诃额伦母亲挖野菜、草根来喂养几个年幼的孩子。其间,铁木真差点儿被泰赤乌人杀害,幸得锁儿罕失剌救助才得以逃脱虎口。铁木真在苦难的生活中一天天长大了,于公元1179年“亥猪多子之年”与健壮美丽的少女孛儿帖喜结良缘。两个年轻人沉浸在蜜月的欢乐之中,却不知厄运正悄悄地来到他们的身边。

    历经坎坷雨季的一天早晨,天色苍黄还没有大亮,人们正在酣睡,大地上响起了震颤的声音,是一队300人的蔑儿乞人找到铁木真一家报仇来了,因为诃额伦应是蔑儿乞人首领脱黑脱阿的弟弟也客赤列都的妻子。大地震颤的声音被老仆人豁阿黑臣听到了,她把全家都快速的叫起来。

    铁木真母子六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