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惊变_第1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节 (第3/6页)

故意撒谎以说服郕王朱祁钰,始终没有明确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岳谦在关键时候起了关键的作用,恰到好处地出现,恰到好处地烧了一把火。岳谦口传明英宗圣旨后,郕王朱祁钰这才同意接受孙太后懿旨。朱祁钰既已被说通,剩下的就是孙太后那一关了。

    孙太后没有政治经验,却不是傻子,她很清楚郕王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将来必然不好控制。虽然她遵从丈夫遗愿,一直以来善待郕王母子,可这善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她从骨子里看不起这对出身卑贱的母子。而且郕王并不是唯一的储君候选人,她的丈夫宣宗皇帝还有一个亲弟弟,即襄王朱瞻墡,此时就封襄阳。从血缘上而言,襄王和郕王不相上下,但若要保障自己的利益,显然襄王朱瞻墡是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在权衡了种种利弊后,孙太后决意迎立朱瞻墡为帝,命人取来襄王金符,派人去襄阳召襄王入京。

    这位襄王朱瞻墡为太皇太后张氏亲生,在藩王中资望最崇,名声极好。当年他的兄长宣宗皇帝朱瞻基壮年去世,太子朱祁镇时年九岁,据说太皇太后张氏一度有要立襄王朱瞻墡为帝的想法,至少当时朱瞻墡有嫡子的身份,是大有机会的。如今,幸运再一次降临到朱瞻墡头上。然而,朱瞻墡却不是个贪恋名利权势的人,他接到孙太后诏书后,立即上书,请求立太子朱见深为帝,由郕王朱祁钰监国,从旁辅助。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孙太后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了。她眼下最关心的,是儿子朱祁镇能否安然无恙地回来。至于谁当皇帝的问题,反而在其次。

    就在这个时候,孙太后听到流言,大臣要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于是,孙太后在司礼太监金英和兴安的陪同下,召见于谦等重臣垂询。

    于谦自然主张立郕王为帝,这已是经过朝议的定论。对于立郕王后英宗朱祁镇的安危与去向问题,于谦在拜见孙太后时也有一番解释,他认为:立新皇帝后,英宗该被尊为太上皇。立郕王为帝,则太上皇归国有日;立太子为帝,则太上皇还国无期。因为如果立郕王,也先手中的太上皇将变为“空质”。立太子为帝,因为太子年幼,如果太上皇归国,即便不复位,也必然训政。这样,对也先而言,太上皇仍然奇货可居,还会继续有种种要挟的行动。

    重臣们纷纷赞同于谦的意见。孙太后虽然不愿意看到郕王朱祁钰当上皇帝,但她并非有主见的女人,事已如此,她也无可奈何,只好同意按群臣的意见办。

    临退出前,心思缜密的于谦还提了一个旁人不敢触及的敏感话题,那就是如果英宗朱祁镇能够归国,会不会复位?

    孙太后还没有回答,司礼监宦官兴安已经抢着回答道:“自然还是太上皇。”

    孙太后为情势所迫,只好也跟着道:“太上皇归国,名号不变。”明确表示即使朱祁镇归国,仍然只能当太上皇,不再是大明的皇帝。

    于谦等人退出后,孙太后陷入巨大的失落中。但她随后又想到了一个更为长远的问题:她的孙子朱见深仍为皇太子,新皇帝却是朱祁钰。自古以来父死子继,朱祁钰虽然现在还没有儿子,但其人还年轻,将来有了儿子后,有什么理由不改立他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跟她曾费尽心机要当皇后一样,朱祁钰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位,改立他自己的儿子为储君,这算不算是一种巧妙的因果报应?

    孙太后虽然不那么精明,但她毕竟经历过险恶的宫廷斗争,开始为孙子未来的命运担忧,亦第一次对早已过世的废后胡善祥产生了愧疚感[2]。

    然对孙子的处境及未来,孙太后考虑了很久,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唯一能做的,仅仅是选派一个得力的人安插在朱见深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孙子。这时候,她想到了宫女万贞儿。

    万贞儿,山东诸城人氏。因为孙太后是山东邹平人氏,说话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一般宫人不容易听懂她的话,为了方便,孙太后所选用的宫女都是家乡山东籍的。万贞儿生父万贵因亲属犯罪而被外贬,为了日后有所依靠,他托付同乡将年仅四岁的女儿带进皇宫当宫女。万贞儿幼年进宫,在孙太后宫中听差,聪明伶俐,懂事乖巧。孙太后视之若女,无话不谈,是最可靠的心腹。

    于是,孙太后将万贞儿叫来,嘱托她照顾太子。自此开始,万贞儿入太子东宫,开始照应太子朱见深。

    这一年,万贞儿十九岁,朱见深年仅两岁。谁都不会想到,这个美艳丰腴的宫女在日后会登上大明的政治舞台,写下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历史,并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政的局面。这是后话,后面再表。

    除了孙太后之外,紫禁城中还有一个人陷入了巨大的不安,这就是明英宗皇后钱氏。钱皇后出身卑微,凭美色得立为皇后,英宗朱祁镇一度想给她娘家加官进爵,却被钱皇后拒绝了。皇后娘家没有封官,这在大明历史上极为少见。而此时的钱皇后因为日夜为皇帝丈夫担心哭泣,已经哭瞎了一只眼睛。祸不单行的是,她在睡梦中跌到地上,腿也因此折断而伤残。

    钱皇后的辗转反侧、日夜不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