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1节 (第2/2页)
只是到底秦墨不是这地儿土生的,所以少了些亲情血缘的牵绊。 任那教书的夫子夸,自己心绪倒也没有起落。 * 生意越做越大,太多事儿每天都堆着。 只是秦墨总才一个女孩 一些事情便分摊给一些管家,管账的便行了。 盛夏的时候中午便不多出去。 就在碧纱橱里看账本,中午天气炎热就出来廊上浇浇花,逗逗鸟雀。 偶尔进进书房,看一些原主人留在书架上的书。 都是些经略还有一些前主人的随记和随笔,前面在这宅子里的主人,现在不知道何处了,听说曾经还是皇亲,是远房,跟皇室沾点关系,被贬到这地方来,而秦墨偶尔会从书上找出些书饯来看,通常能看见那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批注的一些墨色小字,字迹娟细清长,很好看,只是写的太艺术。 秦墨很难认得两个字。 大多就读个什么‘乾清’什么的,问为什么秦墨认得这两个字,因为她知道这焱国的王朝经三代君王,现在是顺康大帝,而再往上就是乾清帝。 所以秦墨认得这两个字。 当初乾清帝也是有几个儿子的。而皇位传给了现在的顺康帝。 秦墨把那些手记看一看也丢下。 * 如果一个夏天都不出门,秋天一定就会出去。 今年手下几个庄子的谷米都大丰收,秦墨庄子格外的比周围的田地那庄稼长的好。 稻穗粒粒饱满,一收谷的时候只看的周边田地的田汉看秦墨那田里看的眼心子发红。 秦墨的手下的田庄多,一到这收成气节,总是要到处看看的。 于是一转眼就到来的秋日,选了这两天恰巧是今秋大家农田收割的日子,站在那田坎上,便看见那些胳膊晒的赤里黝黑的粗实小伙,顶着那骄阳。 汗水一颗接着一颗往下滴。 而恰好是这收割的景象,一家家各自拿了背篓,篓子,手里拿着开镰在田间大把大把的割谷,三三两两的小毛孩子,女人们出门头挽了发髻,包了斤帕,提着竹篮子在田间三三两两的送饭。 秦墨的田里,那稻穗上的颗粒竟比别人多上一半… 竟比别人多上一半… 一望大田,稻麦成熟,人人们就都相径走看。 只是秦墨田里的谷子竟然是别人不能及三一 大伙也是惊了。 * 你说要是一年两年比别人田里地里的收成好些便不说。 只是这年年收成都比别人家田里好,甚至是一年比一年好。 好上一年人家说你那是运气,可是年年都这么好,那便不是运气了… 周围眼睁睁看秦墨稻田里的那些农夫,就算看完不多吭声,到底心里面就各自偷偷有了想法。 * 这秋收一过,便又是给朝廷上缴公粮的时候了。 如果说这之前,秦墨那地里的麦子,棉花都要比别人地里的好,这都是众人看在眼里不说破,可是今年这稻穗,那谷子长的竟然是让人目瞪口呆,艳羡不来… 秦墨每年都要回赤水村去看看,毕竟这里长着自己曾圈养起来的芦荟种植基地,之后秦墨也移栽一些芦荟到了钦州,芦荟虽然是耐旱植物,却是还很能适应生长环境,钦州如果能都种一些,自己的生意就不会受到限制了。 只是,这次,秦墨回去赤水村看芦荟的同时,那些村民便眼巴巴的在大路通向秦墨家里的那条小道上等。 秦墨便不知道,偏偏颜尤夜也还坐在马车上。 身边有小桃,却是个稳妥的丫头。 正值秋日,秦墨上身穿了藕荷色绸缎小衣,外着素绒绣花袄,下着娟纱金丝绣花长裙,天渐渐凉下来,身上的衣料便也多了。 颈子处还系着一挂月白色绸缎披风。 “哎呀,这不是那秦家丫头么——!”刚那马车停在村口,那小路上总有一段路须得下车徒步走进去,秦墨下车时扶了车夫的手,一把撑了比自己先下马车的小桃的手臂,正待下车。 却看见那地上不知怎么竟站了乌泱泱的一堆人… 秦墨睁大惊恐的眼,却见这些面孔,有的扛着农具,有的手中拿着割草的刀子,那大脚一看就是在那泥巴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踩过的,大多身上都穿的破破烂烂,有一两个穿着的一身完整衣裳的人身上却有一股怪异的汗臭味。 虽说秦墨也曾在乡下摸爬滚打过,可是太久没有处在这样的环境,怎么着一下车闻到这气味头熏的阵阵发昏。 “你胡说什么啊,如今人家是真真实实的姑娘,长的又这么美,跟天仙似的,那不是的的确确的大姑娘了 ——!” 秦墨听着那地上的争吵。 聒噪,刺耳。 抬头,入眼的却是那村中的杨大婶子一家,杨大婶子和她的儿媳妇杨大嫂子都在。 熟悉的脸孔村尾的李氏,刘氏,村中的杨氏几家,胡家,胡大,胡二。秦墨便在看不清了。还有什么黄家的,周家的。总之,便仿佛来了大半个村湾的家里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