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_第1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节 (第9/17页)

之蚯墟,挥遗民之涕泪,虽指天斫地,痛言袁贼,尔时晚矣!况今袁氏诡谋称帝,伪令煌煌,变更国体,既已窃取帝国之皇冠,则早叛离民国之总统。而称臣具奏,皇帝陛下,种种伪逆之字样,改元封爵,置监立储,种种叛乱之行为,尤昭昭在人耳目。迄义旗一麾,四海响应,情窘势蹙,迫而变计,忽然取消帝制,仍冀僭称总统,国人非聋非哑,岂无听睹?《约法》具在,约文俨然,此等卑鄙恶劣狡猾无赖之伎俩,显于国宪,何能重辱吾民?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且彼所谓取消者,不过取消其名号,实未取消其地位,盘据新宫,指挥旧属,暂示退让,以杀国人之愤怒,而缓各省之响应,一旦事过境迁,故态复作,仍谋帝制,谁能担保?故曰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养痈蓄疽,实为乱基!愿国人速以决心,再接再厉,扑杀此獠,以绝乱种!公民等惧国家之其亡,念匹夫之有责,睹兹横流,安忍缄默?按照《约法》第四十二条,应由副总统黎元洪君代行民国大总统职权!挽救危机,维持大局,不患无人,我国民速宜椎鼓进兵,各方响动,迫令退位,执付法庭,永绝乱根,而维国本。庶几国民人格,进跃于欧、美文化之邦,政海风潮,砥定于共和新造之国,好乱者国有常刑,野心家悬为殷鉴,国人勉旃,前途幸福!陕西井勿幕、范辅,湖北彭养光、曹亚伯,安徽方汉城、高亚东,江西李鲲、俞原、陈大浩,山西李素、吴映光,河南夏述唐、郑耀午,云南陈昌言、赵维藩,贵州朱英、王继仁,广东吴光鉴、徐达、卓誉善,广西萧焕荣、廖楷,浙江宋左林、陈逸,江苏诸翔、张东荪,直隶段谛真、张万里,奉天祁心澄、吴世泰,湖南龙璋、邹介藩、刘鸷东,山东吴作舟、尤起凡,福建雷家驹、包鸿生,甘肃李得珍、高尚志,四川陈可均、马继如。”

    第十二章 去世及身后之论评

    第一节去世

    袁自南方独立,内政、外交、军事之纷扰,已昼夜焦虑,体力不支,帝制失败,更羞愤万状,迨其亲信川督陈宦、湘督汤芗铭反戈独立之报至,遂以忧愤死!遗令云:“民国成立,五载于兹。本大总统忝膺国民付托之重,徒以德薄能鲜,心余力拙,于救国救民之素愿,愧未能发摅万一。溯自就任以来,昼作夜息,殚勤擘画,虽国基未固,民困未苏,应革应兴,万端待理;而赖我官吏将士之力,得使各省秩序,粗就安宁,列强邦交,克臻辑治,抚衷稍慰,怀疚仍多。方期及时引退,得以休养林泉,遂我初服;不意感疾,寝至弥留。顾念国事至重,寄托必须得人,依《约法》第二十九条,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本人总统遵照《约法》,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副总统忠厚仁明,必能宏济时艰,奠安大局,以补本大总统阙失,而慰全国人民之望。所有京外文武官吏,以及军警士民,尤当共念国步艰难,维持秩序,力保治安,专以国家为重。昔人有言:‘惟生者能自强,则死者为不死’。本大总统犹此志也。”

    袁世凯去世后,继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前排右四)

    与副总统冯国璋(前排右三)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前排右五)等军政要员合影是令为袁氏左右所拟,希望推戴黎副总统继位,以便保留势位,实与袁氏无关。一年来轰动之帝制活剧,遂于此告终!

    是役也,穷一国之力,以从事于不可得之数,身败名裂为天下笑戮,亦可哀矣!袁氏既死,本《约法》以副总统黎元洪为大总统,七日就职,民国虽复活,而北洋军人四分五裂,天下事益不可为矣!

    “6月6日下午,政府公报发表:‘袁大总统于本日上午10时40分,以尿毒病薨逝,停柩居仁堂。遗令以副总统继位。’同日发表袁的遗令。”(《袁世凯演义》)

    第二节身后之论评

    袁世凯之大投机,辛亥革命造成其个人之野心与地位,癸丑之役,削平异己,于是即进而易共和为帝制,终于不蹶不止。论者谓袁氏称帝之罪小,而以金钱销铄人心之罪大,顾以金钱销铄人心,原欲达其称帝之目的,言虽近于倒果为因,然实为有识之士所深痛。盖袁氏倒行逆施,丧权辱国,竭全国之财源,以逞一人之物欲,固无论矣。至其坠国人之cao守,使四维溃,嚣风张,民欲横决,隐患贻传,乃至开无穷之恶例,酿此后之凌夷,纪纲不振,积渐有自,太息痛恨,谁为桓灵乎?!

    民国五年十二月,《申报》载辛博森《论中国退化之由来》,中有一节云:“溯自三年半以前,国会方始诞生之日,世人对于中国民主政治之前途,期望方殷,袁世凯竟利用签订善后大借款,得五强国之赞许,推倒国会之势力,而实行专制,此种外交,使中国政治趋于墨西哥之下!外人方鼓掌颂为明达者之所为,是何异授人以利刃,力辟所司之机关而使之运行耶?自一千八百六十年之祸作以来,外人绝未尝以明达之眼光观察中国,其待中国之淡漠残刻,殆无与为匹。迨中国共和成立,外人莞尔而笑,盖非以推倒腐朽之满清故,而实以中国抗御外入侵略之能力消灭故也。彼尝展示华人,苟中国得存立为国家,实惟幸事。”

    其意盖指往日日本战费赔款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