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1节 (第2/3页)
第一天,《费加罗报》就迫不及待表示了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之情,它几乎占用了一整版面,去介绍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员和团队成员,称赞它的最大的功臣,剧作家、导演塔玛拉·霍恩。 无独有偶,同样对电影称赞有加的,还有由法国语罗马天主教会创办的日报《十字架报》,该报一改之前因各种关系对塔玛拉·霍恩的不喜,破天荒的称赞了这位曾被他们认为“狂傲自大的年轻人”,虽然措辞极为婉约,但文字中表达出的喜爱之情,还是非常明显的,要知道上一次《十字架报》用“出色”一词夸奖塔玛拉·霍恩的电影,还是她十几年前的处女作《牧羊人》。 当然,除了对电影本身的肯定,媒体们谈论《大新闻》的重点还是放在电影里提到的内容上。 战争,难民。 电影有几个场景让观众格外难忘,尤其是两个主人公逃离恐怖分子大本营时,狄奥和男孩的对话。 他们不是救世主,没有办法救出所有的雅兹迪人。 而纪录片中,霍恩也提到了,剧组曾经想要救助一些难民儿童,但是他们的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因为环境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无法改变。 造成这些人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还是战争。 各种各样的战争,有时候那些所谓的正义之战,是否是在打着正义的旗帜,侵占别国的土地,残害他国的百姓? 在电影中,导演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大肆嘲讽了一番美国和北约对叙利亚内政的插手,认为他们本质根本和侵略并无不同。 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导演却给出了一个悲哀的答案,她也不知道。 但导演还是借着两位主人公的口,说出了她自己的观点,“总有一些人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去做残暴的事情,却不知,这个世界上,最该被清除出去的,最该下地狱的,是他们。” 这种对战争的质疑和对无辜平民的痛心,才是塔玛拉·霍恩隐藏在捧腹大笑的故事后面最深层次的东西。 在移民问题日渐尖锐的欧洲,媒体报道了太多战争引发的人间惨剧,会支持霍恩的观点,也并不奇怪。 当然,除了主流媒体的大肆称赞,网上《大新闻》获得的称赞也不容小觑。 电影中许多经典画面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结合电视四台放映的纪录片,网友们很容易看出电影中那些画面是实景拍摄,哪些是后来搭建的影棚。 ——“真不容易,纪录片里全剧组除了吉姆·布劳德本特所有人都吃的很差,布劳德本特为了维持体重,每天都在不停的吃吃吃,那个难民营没有洗手间,剧组的工作人员都尽量不喝水,我看电影里特意注意了一下马修·卡索维茨的脸,果然和纪录片里的一样,爆皮了,这电影拍得可真是辛苦。” …… ——“那个彩蛋有没有人好奇是怎么拍得,按照事件,塔玛拉·霍恩已经怀孕了,怎么彩蛋里,霍恩身材那么好?” ——“同想知道什么时候拍的?” ——“霍恩身材和脸蛋都没的说,不当明星真实太可惜了!” …… ——“看完电影后我才明白,为什么威尼斯电影节颁奖晚会上,霍恩的获奖感言那么阴阳怪气,还获得了媒体力挺,这样的水平竟然没有拿到大奖,确实是非常嘲讽。” ——“期待年底欧洲电影奖和明年凯撒。” 》》》》》 今年法国电影质量普遍较高。 十月上映的影片,除了刚刚上映的《大新闻》,最值得期待的大概就是今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惊喜片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的影片《艺术家》,这部帮助男主角让·杜雅尔丹一举摘得金棕榈影帝桂冠的影片,在《大新闻》横空出世前,一直都是公众心中明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有利的竞争者。 如今两部电影狭路相逢,让影迷倍感焦虑,幸好两部电影的首映时间是错开的,要不然真不知道该看哪部电影好。 不过《大新闻》的影迷丝毫不担心《艺术家》会过来争票房,因为《艺术家》拷贝数量并不大,只是小规模放映,与其担心《艺术家》,还不如关心吕克·贝松监制的动画电影《怪兽在巴黎》,虽然这部电影并不被外界看好,但吕克·贝松个人号召力还是很强的,说不定到时候可以和《大新闻》一较高下。 对于是否会被别的电影抢风头的问题,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