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9节 (第2/4页)
在溧水城这边,还有专门的人家供奉酒糟,寓意是让灶王爷醉得不能说话。而灶王爷受到百姓们的礼遇,懂得吃人的嘴软,自然会说好听的了。 溧水城里的灶糖和凤阳平阳不太一样,这里毕竟原来是大秦管辖地,习俗等也稍微显得不同。让青璃说,溧水城的百姓们常年做生意,很懂得创新,灶糖抽成了糖棍的模样,里面空心,外面贴合了芝麻,咬上一口,不但不粘牙,反倒脆生生的,和着芝麻,嘴里一股甜香气。 祭灶之后,时间还早,今日在城西有最后的集市,然后到是正月十五之前,基本没有铺子会开张,大家都要忙着过年。前段时间雪灾,有很多百姓来不及采买过年的食材,今日是一个好机会。 异族人突然没了动静,因为天气原因,两军无法交战,淳于谙决定,城北大军的士兵们今日休假,除了巡逻人手之外,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也去采买一些吃食。 一大早,青璃就闹着淳于谙去集市逛,家里一些东西都有准备,还缺几幅喜庆的春联,淳于谙的意思要自己书写,所以夫妻二人要去买红纸等物。 若单单是买红纸,周围的杂货铺子都有,青璃主要想感受一下那种过年气氛,看到百姓们喜气洋洋,老人小娃脸上挂着微笑,那种发自内心淳朴的欢笑,总是感染她,让她心情不自觉地变好。 集市很大,大营里的士兵们连续铲了几天的雪,才铲除一片开阔的空地。出门之前,淳于谙把青璃从上到下裹得严实,围巾遮住半边脸,这才带着她骑马出门。 一路上,有不少百姓,有人是正要去集市的路上,也有人去得早,买到自己想也要的,乐滋滋地,见到熟人互相拜年问好,说着吉利话。 青璃靠在淳于谙的怀里,左顾右盼,两边的铺子,几乎家家都挂上了大红福字和红灯笼,门口站着一身喜气的伙计,对着外面的行人招揽生意,有些铺子还特地贴上了红纸,上面写着一些优惠活动,比平时要合算不少。 前面街角一家杂货店,也是青璃常常来买东西的地方,掌柜的正在指挥着两个伙计换桃符,抬手在比划着什么,伙计精神抖擞,不住点头。 淳于谙故意放慢骑马行进的速度,路上人多,大过年的,也不好冲撞了,其次是自家娘子走马观花,看得正起劲,时不时地拉着他还要闲话几句。 前面不远处有一个拐角,进了拐角就到了集市口。今儿来往的人真多,淳于谙下马,把马匹交给外面专门看马的老伯,又给了几个铜板。 “夫君,人怎么这么多,不会是整个溧水城的百姓都集中在这里了吧?” 青璃指着前方黑压压,闹哄哄的人群,目瞪口呆。早预料到,采买的百姓会很多,但是这也太夸张了,人挤人,带小娃的大人怕小娃挤丢了,把他们抱在怀里,或让小娃骑在脖子上。 “恩。” 淳于谙抽抽嘴角,自家娘子想要看热闹,那不是正好,人多才热闹,若是零星几个人,也没有她所说的过年气氛。 “我们在右边进去,从左边出来。” 一共有两排买东西的,百姓们自觉地选好了路线,淳于谙把青璃拥在怀里,跟着人流的方向行进。外面的路稍微要窄一些,等到进了集市里,变得开阔起来。 “鸭蛋啊,过年吃一个出油的咸鸭蛋,保准明年富得流油咧!” “糖块花生啊,过年的零嘴,一样都不能少,便宜卖喽!” 两旁,每个摊子口都聚集着百姓,还有卖东西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青璃和淳于谙靠在最边上,人多,大家都忙着四下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物事,也没空看他们这两个违和的人。 “夫君,前面的小娃,一直在看我。” 青璃在一个卖糖画的中年汉子那里驻足,她非常喜欢这样的民间手艺,这种东西,在现代也算是一门绝学,只有在一些老景区才能看到,很多手艺已经失传了。 汉子人高马大,但是手艺不赖,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用糖作画一气呵成,很多小娃都闹着让大人买。有些小娃还会玩那个转盘,抽到什么动物就是什么,也增加了趣味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