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4节 (第4/4页)
一时间,锣鼓声、唢呐声响起,宋芸娘坐在晃晃悠悠的花轿里,随着迎亲的队伍一起,向着上西村的萧家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 ☆、宋芸娘的新婚(上) 萧家所在的上西村和宋家所在的上东村都在张家堡的北端,出了上西村的长巷,穿过南北大街,就进入了上东村的长巷。 虽然两家隔得近,但是萧靖北遵循着接亲不走回头路的习俗,接了芸娘离开宋家后,便继续往东走,走到东城墙尽头后方才由另一条小巷折返。穿过南北大街后,也不再走来时经过那条小巷,而是从相邻的另一条小巷走到西城墙尽头再折返到萧家所在的小巷。 因此,萧靖北的接亲队伍贯穿了四条小巷,震动了大半个张家堡,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十二个乐手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吹唢呐的吹唢呐,张大虎等人还一路上放着鞭炮,将寂静的张家堡彻底掀动了起来。 许多军户人家纷纷跑到院子门口观看,看到颇有阵势的接亲队伍,特别是那一顶四人抬的花轿,都议论纷纷,有的羡慕,有的嫉妒,毕竟用花轿接亲在张家堡并不多见,除了少数官员,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富户。众人站在门口,对着接亲队伍指指点点,还有一群小孩子便干脆追在后面跑着跳着,撒下欢声笑语一片。 宋芸娘坐在摇摇晃晃的花轿里,心中有欣喜,有期盼,更多的却是紧张难安。虽说萧家近在咫尺,和萧家人也十分熟稔,但毕竟是嫁为人妇,对以后全然陌生的日子始终有着未知的惶恐。耳边的锣鼓唢呐声不绝,鞭炮声也响个不停,巷子两旁人们的嬉笑声和谈论声也听得清清楚楚,芸娘便有些埋怨萧靖北太过于招摇和铺张。 骑着高头大马行在前面的萧靖北却恰恰觉得这场婚事办得简陋寒酸,他扭头看了看身后那顶寒酸的小花轿,眼中闪过深深的愧疚之色。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骑在高头大马上迎娶新娘。那一次的婚事,是京城两大豪门的联姻,极其盛大隆重。他还记得那时,作为荣国公府唯一嫡女的孟娇懿,她陪嫁的十里红妆看花了多少京城人的眼,繁华的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带着掩饰不住的艳羡。他当时骑在马上,心中除了有着完成家族任务的轻松,也仍是有着好奇和期盼。 他当时并非对婚姻生活没有向往,每一个青春少年,都希望能娶到一红颜知己,交心谈心,吐露心事,纾解烦恼,过上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日子。 可是,婚后一段日子的相处,他却发现孟娇懿和自己有着天然的隔阂,两人似乎在交流上有着困难,她的想法总是太过于复杂,自己随意的一句话,她总能理解成其它更深的意思。她出身于环境复杂的深宅大院,习惯性地将真实的自己藏在那张永远波澜不惊的面容之下,始终维持着雍容华贵、端庄优雅的仪容,也习惯性地琢磨着别人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查寻其中的深意,谋划应付之道。 日子久了,萧靖北除了简单的家庭琐事,便不再和她有更深的交谈。他本就心烦沉闷的家庭气氛,更不愿对着一个心机深沉的妻子,便干脆成日在外,与一帮公子哥儿们巡游狩猎,饮酒作乐。 想不到来到张家堡后,在他人生的最低谷,最万念俱灰的时候,居然会遇到能和他交心的姑娘。在芸娘面前,他似乎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同时,本有些意志消沉的他,也被坚韧的芸娘吸引和感染着,激起了自己直面艰难生活的斗志和信心。 萧靖北骑着马,走在狭长的小巷里,两旁是低矮破旧的小院,围观的是衣衫褴褛的军户,宋芸娘的嫁妆也只有简单的几抬,但萧靖北的心情却远胜于当年走在繁华的京城大街上。那时,他更多的是彷徨和紧张,现在,却是得偿心愿的喜悦和激动。 敲敲打打的接亲队伍已经来到了萧家小院。院门口,早有人在翘首以盼,此刻立即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宋芸娘只觉得听了一路的鞭炮声,此时这一串鞭炮,更是响得厉害,不禁令人震耳欲聋,再加上一路的颠簸,便越发有些头昏脑涨。 昏昏沉沉间,却发现花轿已经停了下来,门帘外,已经响起了刘媒婆高昂响亮的声音,“新郎官踢轿门啦!” 在经历了踢轿门、跨火盆、跨马鞍等全套仪式后,宋芸娘好似过五关、斩六将般突破重重关卡,终于被搀扶着进了正房。正房里,李氏坐在正中的太师椅上,眼中含泪,望着这一对璧人,心情激动不已。 萧靖北请了千户严炳和自己的上司余百户二人做傧相。他二人虽然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和芸娘一样,是新姑娘上花轿头一回,但此刻也做得有模有样,一本正经地主持着芸娘和萧靖北拜堂。 萧家的院子宽敞,摆下了六桌酒席,前来道喜的都是萧靖北军中的朋友,俱都是些粗人,此刻便站在门口闹哄哄地笑着。有的干脆粗着嗓子大喊着:“萧总旗,快点儿拜了堂好进洞房啊!”惹得一众粗野汉子哄堂大笑。 严炳瞪了他们一眼,制止了他们的喧哗,继续一本正经地主持拜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