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4章 (第4/5页)
条上写下一行小字—— 格调弘整,器局高淳。 想了想,他又在上面加了两字:高荐。 也就是强烈推荐。 之后拿去给了叶莒。 叶莒看到上面高荐两个字,看了苏由涧一眼,将试卷接过来。 一一翻阅过后,他边沉吟边执笔在纸条上写下:浑穆雍容,文章中可窥开基之气,后来作者皆不能出其范围矣,藏巧法于至朴之中,布远势于短幅之内,此古人所不及也。 苏由涧震惊,竟是如此高的评价。 叶莒又道:“此人可列经魁。” 经魁也就是乡试的前五名,又称五经魁。乡试历来是看四书定取中,五经题定名次的。 就在这时,坐在首位的黄明忠咳了两声,叶莒和苏由涧互相对视一眼,两人一同来到黄明忠的面前。 “主考大人,您看看。” 黄明忠接过卷子,目光首先便落在考卷正上方的座位号上。 火字七号。 * 黄明忠目光一凝,不动声色,继续往下看着。 草草翻阅一遍,他递了回去:“太过中庸。” 这就是被打下了? 苏由涧不禁去看叶莒,叶莒没有说话。 他四十多岁的年纪,身形消瘦,目光沉静,浑身带着一股书卷气,俨然一副文士的模样。实则也确实如此,国子监司业,既不位高权重,又是个闲差,清贵之中,也就沾个清字罢。 他将卷子接来,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苏由涧虽心中有些不服气,到底他不是主副考其中之一,也用不着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去得罪堂堂的礼部侍郎。 实际上苏由涧并不怕黄明忠,不过是觉得不值当罢了。在朝为官,不是利害关系,还是以不得罪人为妙。 他回去继续批卷。 外面天色渐渐暗了,堂中添了烛火,照得满室通明。有人困倦,不禁打了一个哈欠,可看看还剩不多的试卷,又是精神为之一振,觉得马上就可以结束了。 这时突然有人动了,却是那叶莒。 他拿着一份试卷再度来到黄明忠面前,苏由涧目光一凝,心想可是方才的那份试卷? 很快他就知道了,他听见叶莒道:“大人,还是再看看罢。” 这边的动静,让其他房考官俱都抬起了头,监临朱志也看了过去,一屋子目光俱都盯在那处。 因为方位关系,只能看见叶莒消瘦而挺直的脊梁,至于黄明忠的脸色却是看不清。 实则黄明忠颇为不悦,眼含不耐地看着叶莒。 叶莒似未察觉,又道:“大人,还是再看看。” 黄明忠突然轻笑了一声,端起桌上的茶盏来,啜了一口:“叶大人似乎很执着。” 叶莒坦言道:“十年寒窗苦读,不忍一朝白费。” 这话说得有些刺人了,意思就是指黄明忠的随意之举,让人十年寒窗苦读都白费了? 作为考官,只有两怕,一怕科场舞弊,二怕被人说不认真审卷,因为这是玷污,唯恐毁了清誉。 黄明忠心里暗骂一句书呆子,口中却道:“既然叶大人如此执着,本官就再看看。” 他又将考卷翻阅了一遍,这次翻阅的速度要比之前慢多了。看完,他道:“其实这文章写得还算不错,就是太过中庸,没什么味道。” 本来一句还算端正的话,因为加了后面一句没什么味道,而显得有几分随意。黄明忠没有再和叶莒说什么,而是问一旁的监临官朱志:“朱大人,还不知已经取了多少名了?” “黄大人稍后,本官这便命人查调。” 不多时,有人报来:“已取了七十名。” 不用朱志再言,场中所有的人都已听见,大家当即松了一口气,面露轻松之色。 之所以会如此,俱是因为乡试取士是有定数的,像山西这样的省,每次乡试取士也就是在五十人到七十人之间。 也就是说,五十人之上随意,但绝不能超过七十,不然会被礼部问责。 黄明忠面露遗憾之色地看了叶莒一眼,站起身道:“唉,只能说此人运气太差了。” 叶莒还没说话,一旁的朱志便道:“咱们累了这么多日,终于能歇一歇了。本官以为不若明日再决定名次开封填榜如何,各位大人?” 其他房考官俱是连连点头:“自是极好。” 没有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