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大师(1、2)_第3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节 (第2/3页)

是如何踏平世界的!”

    结果,1942年,在苏联境内的伏尔加河,德军戏剧性地遭受惨败。随即,1943年到1944年,英美两国发动了对纳粹德国以硬碰硬的战争,德国法西斯开始走下坡路。

    在戴笠的监视下,算命先生们战战兢兢、各施法宝,有的转罗盘,有的掐手指,有的摆风水轮,有的打铁算盘,一通折腾后得出一致意见:国军必胜!岁在戊寅!翻译成白话就是:国民党军队一定能在1938年战胜日本鬼子。

    戴笠听完直牙疼,心脏气得差点停止跳动,心想:你们还不如直接说今年就能打胜呢!随即大吼:“滚!滚!全都给我滚!”

    算命先生们抬起屁股、跌跌撞撞地拎着小命跑了。

    戴笠一身疲惫地坐在沙发上,毫无头绪。突然有人大喊:“报告!”

    “进来!”

    “将军,那个祖爷找到了!”

    戴笠一听眼睛立马亮了:“江淮第一高手‘铁版先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马上带来!”小特务刚要领命而去,戴笠又说:“慢着,这等高人,我要亲自拜会!”

    “是!”

    戴笠脱下军装,换上一身崭新的便服,刚要出门,忽然电话响了,戴笠接起电话:“是!是我,校长!是,我马上到!”蒋介石在召唤。

    武汉蒋介石官邸。蒋介石坐着,戴笠站着。

    “我听说不久前有个高僧为毛泽东算命,这事你知道了吧?”蒋介石慢条斯理地问。

    “是的!学生略有耳闻!”戴笠回答。

    “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蒋介石追问。

    “这……估计都是老百姓道听途说吧……”戴笠闷闷地回答。

    “那高僧说他是真命天子!据说还给他四个数字:8、3、4、1。什么意思?”

    “这……这个……学生不知道。”

    戴笠没撒谎,他真不知道,当时没人知道。

    传说长征时,毛泽东带领红军路过一处寺庙,寺庙一个高僧看了毛泽东的面相后,说他将来必得江山,随后又说了一串数字:8341。

    毛泽东笑着问:“老人家,这是何意?”

    那高僧双手合十,说:“呵呵,此乃天机,施主自己揣摩。”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自然不会因这点滴琐事而停止他奋斗的脚步,他举目苍穹,深情而坚定地说:“共产党的天下是为老百姓打的,红军不相信天机,我们只相信工农大众,谁为老百姓服务,谁就占尽了天机。”说罢,吩咐警卫员拿了些青稞面,递给了那高僧,“老人家,保重身体,一定要等到天下太平的那一天。”

    从那时开始,“8341”就成了一个谜,后来毛泽东干脆将自己的中央警备团番号定为“8341”。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1976年的历史事件终于冲开历史的这一迷雾。唐山大地震后一个多月,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与世长辞。细心的人们再次翻阅主席戎马一生的历史,惊讶地发现:主席自1935年遵义会议掌权后,到1976年逝世,正好是执政41年,而他逝世的那一年,正好是83岁。“8341”一事终于获解。

    这当然都是民间传说,是老百姓对主席无限爱戴而产生的传奇般的演绎。多年后,中央警备团有关领导专门出来澄清史实:8341这个代号就是总参谋部给中央警卫团的一个军队序列编号,根本就没有毛主席长征访道一说,社会上关于8341番号的其他传闻也是没有根据的。

    但当时的蒋介石却信以为真:“找找这个活佛,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戴笠马上说:“校长,学生一直在找,只是还没找到,所以一直没向校长汇报!”

    蒋介石点点头笑了,对这个混混出身的得意门生,蒋介石很是器重,因为他总能想自己之所想,急自己之所急。为了蒋介石,戴笠可以献出一切,尤其是西安事变时,何应钦等人要整死蒋介石,戴笠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跟着宋美龄到达西安,并在被扣留之地写下绝笔:“来此殉难,固志所愿也,唯未见领袖死不甘心!”这样一来,更是彻底博得了蒋介石的信赖。外人均称戴笠是“蒋介石的佩剑”。

    “不过,学生倒是找到了另一位大师!”戴笠说。

    “韦千里?”

    戴笠摇摇头。

    “袁树珊?”

    戴笠还是摇摇头,随后说:“是号称江淮第一算命高手的‘铁版先生’!”

    蒋介石一听就来了气:“我听说此人跟王亚樵有瓜葛!”

    戴笠一愣:“校长,瑕不掩瑜!毕竟是可用之才!前不久他还捣毁了舟山的日本特务机构。”

    蒋介石点点头:“捣毁特务机构这消息可靠?”

    “应该可靠。舟山群岛传来的炮声据说与此有关……”

    “什么叫应该可靠?可靠就是可靠!不可靠就是不可靠!”蒋介石打断了戴笠的话。

    “是!校长!学生这就去查!”嘴上虽这么说,但心里也没底,要打入日本的特务组织谈何容易。

    蒋介石看了看戴笠,说:“你先见见他,对这种跟王亚樵搅在一起的江湖流寇,要格外小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