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节 (第3/4页)
:“那位秦国幕后的高人倒是好手段。先是拿人情劝退慕姑娘,现在竟然还能釜底抽薪的说动玉贵妃,倒是叫我措手不及。” 盛南生的话说到这里,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慕九歌冷然扫了盛南生一眼,纤长的睫毛疏淡而浓黑,一双眼美得如同浸过冰水一般:“你不必这般拐弯抹角的说话。你是想问我,是谁拿人情劝我的?” “事关重要,还请姑娘告知盛某。”盛南生微微欠身,十分恳切。 不知怎的,慕九歌忽而有些犹豫起来了。她想起那日殿中言谈自若,与萧沉曜形容极似的那个人,微微有些晃神,人名到了口上却说不出来。 盛南生察言观色,放下红缨枪,走到书房的书桌前,指着地图南江一侧的州陆说道:“慕姑娘,你看:当初公主出嫁和亲之时,萧沉曜执意要南楚将幽州作为陪嫁。幽州虽然地广人稀,但只要秦国有幽州在手,南江天险于他们而言也不过便已然少去了不少危险。幽州在手,进可以攻楚,退可以以山川之阻而自守。当初国内生乱,司马临兵强马壮又自持是天下名将,屠戮皇室,无人可拦,且公主和陛下皆为秦国所救,这才有了不得不以公主和亲秦国,陪嫁幽州之事。” “萧沉曜用的是阳谋,秦国野心,当时便已然昭然若揭。”盛南生声音低沉,带着一种极有力量的震撼力,空气忽然凝固了一般,“慕姑娘,你我皆生在南楚,长在南楚,想来再也没有人会比我们更清楚,南楚是如何的美丽、如何的值得我们去珍惜守护。你又如何忍心让秦国的铁蹄长驱直入,使得家国遭难,黎民受苦?” 慕九歌轻轻叹了口气,那口气是如此的复杂而感伤,如同南江江畔那轻薄绵软的雾气。许久,她才应声道:“萧沉曜已死,秦国新帝至多只能守成,将军想来也可稍解忧心。” 盛南生却摇摇头:“萧沉曜死了,他当初布下的局还未死。幽州依旧在秦国手中,依旧有人可以拦下慕姑娘,可以千里之外劝动玉贵妃,叫盛某如何放心?” 慕九歌背过身,好一会儿才道:“秦国那位锦亲王,是他拦住我的。” 盛南生得了消息,心中稍稍安稳,打算等会儿便让人去查查这位锦亲王。 忽而门外传来急切的脚步声,有人跪倒在门外,几乎是精疲力竭的请示道:“将军,八百里加急,还请将军一观。” 盛南生打开门,从那人手上拿过密封的蜡丸,捏开之后拿出密信认真看了几眼,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慕九歌见他神色不对,便问了一句:“可是有什么不妥?” 盛南生却用力捏碎了那纸,笑声短促而冷淡:“真是好手段!魏帝被秦人刺杀身亡,太后临朝,正式宣布对秦用兵。” 原先还可以稍稍平稳的局面一下子就被打破,魏国已然是被逼得不得不应战,否则一国之君当堂为秦国刺死却毫无作为,岂不是颜面无存,威严不再?而这种时候,有玉贵妃在,楚帝很显然是不会派兵援助魏国的。 魏国之后,南楚独木如何能支? 慕九歌稍稍凝神,细细思索片刻:“萧沉曜已死,周云起还要留在后方守住戎族,魏国未必会败?”秦国南边是南楚,北边的北魏,东边是东海,西边却是戎族人。如今将近冬日,戎族粮草不足,定然是要起兵的。若是周云起不在,如何抵得住那如狼似虎的戎族人? 盛南生却冷笑了一声:“这一回,周云起必然要亲上前线。他虽不是萧沉曜那般不败军神却也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将帅之才,魏国必败无疑。” 慕九歌吃了一惊,脸色也跟着冷了下来。 而此时,周云起也在他的营帐里面看着那封被抄录而来的信件,轻轻皱了皱眉。他生了一对卧蚕眉,唇如涂丹,也算是颜色正好的美男子,因为担心领军之时威严不够,蓄了长须,看上去倒是多了几分斯文成熟的气质。 那是一封周云起和魏国某位官员往来的信件。因为魏帝被刺,魏国官场大震,拖泥带水的挖出了不少事情,这封信也是其中之一。这种东西当然很容易伪造,但是据说魏国找到的乃是周云起的亲笔信,上面盖着的也是周云起本人的私印,这样一来,通敌卖国的罪名就难撇清了。 周云起随手给自己倒了杯酒,抿了一口,轻轻叹了口气。酒水清透,酒香浓郁,他喝起来却如同苦水一般。 这信的由来说起来也简单,当初萧沉曜准备攻打魏国的时候,周云起也开始接手那些在魏国埋下的暗线。他为人正直坦荡,且按常理来说这种信件素来都是收到便毁,所以为了取信于人用的都是亲笔书信。 结果后来萧沉曜偶然得知,还特意责备了他几句,大意是:我自然知道你的为人,我若在时,自然可以护你周全。可是,这信件若是传了出去,你通敌卖国的罪名又该如何是好? 后来,这些事就被萧沉曜转给苏长生去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