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9节 (第3/6页)
来,自无不见之理。 当下,他命竹心炖了好茶相待,又备了几盘细点,整衣理冠才毕,便听门外一阵脚步声响。人尚未进门,那声便已先传了进来:“季兄,许久不见,一向可好?”话音才落,便见一魁伟俊秀之人踏进门来,正是那经年不见的李仲秋。 季秋阳连忙起身,向他拱手作揖,说道:“在下为家事所累,一向少会,兄弟勿怪。”二人寒暄一番,见礼已毕,分宾主落座。 季秋阳打量了那李仲秋一番,见他身着葱白绫棉袍,头戴浩然巾,足下踏着一双青布靴子,精神极佳,便笑道:“看兄弟这般神采奕奕,想必这两年里是事事随心了。”岂料,那李仲秋却叹了口气,说道:“季兄这话却错了,兄弟如今走背字,前年不幸,拙荆见背。去年大不幸,家母过世。兄弟忙活了好一向功夫,心里又实在不快活,这便自家里走出来散心,来到这京里也有大半年了。”说着,又问季秋阳何时进京。 季秋阳听他家中出了这等变故,忙与他道恼,又道:“兄弟家中竟遭逢这等不幸,在下一丝儿也不知,不曾登门拜祭,还望兄弟勿怪。”那李仲秋摆了摆手,将桌上茶盏端了起来,啜了一口,品了品滋味,便道:“这是徽州的祁门红,季兄是打徽州过来么?”季秋阳称是,倒也不愿同他多讲。李仲秋点了点头,又问道:“兄弟如今身在孝中,诸般不便,只好就这么混着。倒不知季兄娶了亲不曾?” ☆、第一百五十五章 旧事 季秋阳见他问起,心觉此事倒没什么可瞒的,便道:“在下今年在徽州时,倒定下了一门亲事。只待来年朝廷科举一了,便即回去迎娶。”那李仲秋闻听此事,甚有兴致,不住问询,说道:“从前以往,也有许多朋友,与你提过几桩亲事,其内不乏名媛闺秀,你老兄是一个也看不到眼里,件件都拿话推了。怎么这两年不见,你忽然走到了徽州,连亲事也定下来了。不知是个什么样的名门千金,让你老兄这般青眼相待?” 季秋阳莞尔一笑,自谦道:“只是寻常小户人家女儿,在下并非眼高于顶,只是以往不是有孝在身,便是时机不好。拖来拖去,便弄到了这个年纪。今年在下因些琐碎事宜,在徽州盘桓了一段时日,于当地结识了一位傅员外。在下同这位员外脾气相投,相处得宜。这傅员外便要将女儿许与我,使人说媒。在下因看彼此亲厚,门第年纪等诸般也都合适,便应了下来。说起来,不过是缘法使然。”他这话说的不尽不实,然而他同傅月明那段风流故事,倒也不好向李仲秋这外人说起。 那李仲秋自然也无从细究,当下,他点头应和道:“世间的缘分,原也难论。比如柳家那姑娘,如今竟许给了张家,也是再难想到的事。”季秋阳闻言微怔,良久方才问道:“可是柳世伯的千金么?却许给了哪个张家?”李仲秋道:“便是钱塘县的那个张炳华,自你去了徽州,张家往柳家提了好几回亲,媒人也不知差去了几个。柳家出了那样的事,便如抽了主心骨一般,禁不得这样纠缠,就应下来了。” 季秋阳听了这番话,默然无言。 原来这柳家亦是祖居淮南,祖上柳老太公还曾做过淮南太守,与季家是累代世交。然而自柳太公过世,柳家家业便日渐萧条,又出了两个不肖子孙,更将偌大一份家产吃干输净。到了季秋阳一辈时,更见贫寒。那柳家当家的名叫柳诚志,字亦难,娶了城里一落魄秀才的女儿为妻,育有一女,一家三口度日。这柳诚志因着家学缘故,也曾读过些诗书,奈何他八股文字不甚通畅,自与科举一道绝缘,要开馆授课,也没人请他。他又是个天生秀才身子,肩不能挑背不能扛,身无长物,世间生计无一会的,当真是百无一用。幸得柳家祖上还有几亩薄田传下,这一家便只靠每年收些秋租过活。 这柳诚志虽文墨有限,他养的一个女儿却倒是百伶百俐,琴棋书画诗书文章,无不一点就透,又生得十分俊俏。柳诚志将这独女爱若珍宝,与她取了个小名儿唤作娉婷。 因季柳两家乃是世交,又是比邻而居,那季秋阳幼时还曾随着柳诚志读过几句书,故而季秋阳同这柳娉婷亦有竹马之交。上一世,季秋阳之父曾向柳家提过亲事,奈何两家往来虽密,柳父柳母却嫌季家清贫,又看女儿聪明貌美,安心要仗着女儿攀亲结贵,便借故推了。落后,未及多久,季秋阳父母谢世,他便独自外出游学,走到了徽州,被傅家聘了去。他为此事虽愤懑了一阵,但事后静心思忖,看自己穷困如斯,便是人家将女儿嫁来,也无力养活,且娶低嫁高乃世间常理,并无可记恨之处,也就心平气和。至今世,他与傅月明两相情笃,姻缘已定,更不将此事放在心上。因看柳家实在贫寒,倒还时常接济一二,也只为旧交之故,倒并无别意。 然而那柳家因看季家今时不同往日,不止家业重振,便是连季秋阳亦也早早考取了功名,又是世交近邻,彼此亲近,不免便动了那结亲之意,因而相托媒人说和。奈何季秋阳心中早已有人,除傅月明之外是不做他想的。其时,季秋阳父母辞世不久,他便借有孝在身,推了出去。那柳家不肯死心,又不断使人来说,季秋阳屡屡推却。见实在推不过去,且算算时候徽州这里唐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