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密码(出书版)_第3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节 (第4/5页)

的,emz在三大国各有一座二级基地,作为守护终端数据库的最终屏障,现在只剩下美国的主机还在 苦苦支撑。”

    “由于时间紧迫,我通过emz的总部和这座基地的负责人安德鲁先生达成了共识,他们现在送我们去距离 基辅最近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再由那里搭乘交通工具,前往最终目的地。”

    “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目前还不清楚,应该是终端数据库的所在地吧。”

    “嗯。可是,如果那个死人骗我们的话,那emz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又在抢什么玩意儿?这事情究竟 是怎么回事啊?我都完全糊涂了。”

    “emz这个组织的由来,安德鲁先生还欠我一个解释,不过他们主要是做什么的,我已大致了解了。”

    “说通俗点,就是他们一直在研究一个信息的加密解密问题,更通俗点,就是黑客攻防战。他们的研究非 常高端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主要是运用在人工智能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绝对控制领域。由于他们的研 究成果斐然,就像有人发明了可口可乐,有科学家令稻米产量提升五倍,在他们的研究领域,所有的科学 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件能造福全人类的事情,因此他们的成果也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目前主要运用 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控系统、引爆系统、远程遥控系统,很多地方都有运用到他们的基础理论。 ”

    “虽然各个国家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加密研究,但最基准的东西是不变的,就好像大部分数学运算,都建立在0到9这十个数字的基础上一样。”

    “也就是说,和我们先掌握到的情报很相似,那个浩二和他的数学理论从根本上瓦解了这个加密基础,所 有运用了他们加密理论的武器都变得可以破解,破解之后就可以cao控,是这样吗?”在某些时候,理惠子 的理解能力还是很高的。

    “大体应该是这样,究竟具体是怎么回事,还需要安德鲁先生给我们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安德鲁喝了点水,开始缓慢陈述,怕理惠子不懂,特意说了英语。

    emz的由来

    “自从十九世纪末期,人们发现放射性物质之后,就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提 出中微子假说;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研究假说中的衰变时发现了最早的重核裂变现象;1939年, 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表了铀可裂变的论文,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理论,无数进行研究的核科学家 都意识到,一种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新物质出现了。裂变能提供巨大的能量,作为能源它能从生产和生活 上改变社会模式;但当时正值战争,若将这种可怕的能量用于战争,它将无坚不摧。”

    “1939年4月,德国科学家向工兵署提出了核武器建造构想,指出首先拥有它的人将在战争中对别国拥有 压倒性优势。同年8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数位科学家联名向美国总统上书,指出德国科学家最早提出 这一构想并且他们在研究如何将其用于战争,一旦他们拥有了裂变武器,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制止法西斯 侵略,为了避免让更多的人惨遭荼毒,科学家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必须要比德国科学家更早地研究出 核武器,自保,威慑,或用此终结战争。”

    “u工程和曼哈顿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侦察与反侦察,渗透与反渗透,破坏与反破坏,当全世界都陷 入轰轰烈烈的二战洪流中时,同盟国与轴心国的高层都未曾放弃对这一块的争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在 核研究这一领域究竟投入了多大人力物力。由于一系列间谍渗透活动和特种部队的自杀式破坏行为,德国 最终没能成功造出核武器就宣告战败,研究核工程的德国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经过一系列明争暗夺 之后,被美苏两国瓜分。”

    “获得新鲜血液的曼哈顿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快就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核弹。当时日本在东南亚 的战线与中国胶着,英美在太平洋区域几乎摧毁了日本海军,日军没有补给,国内生产乏力,眼看败局已 定,无数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明确提出了不要在日本使用原子弹,但政客们的想法和科学家明显不同,两颗原子弹投放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人类第一次见识到了这种武器可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那些研发出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