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8节 (第3/3页)
洗,老百姓们不必人催促,就主动打听湖在哪里。雷铁安排了一支队伍专门给他们领路,顺便背一些水回来。 秦勉琢磨了一下午,还是决定迁移岿县,位置就在湖泊边。老百姓们大多数是种田的,临近水源方便灌溉,到时候只需开辟大片的农田即可。 翌日一早,秦勉先去找到原县令交接,正式成为县令后,换上县令服饰,更显俊朗和威风,雷铁看得移不开眼。 但现在不是儿儿情长的时候,两人商量一番,投入重建岿县的工作之中。 秦勉先让人将所有老百姓聚集起来,明言会将岿县搬迁到不远处的湖泊边。有乐意的,就有不乐意的。乐意的是因为,现在的岿县明显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再不搬走难道还等着下一次地动?不乐意的是因为,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故土难离。 秦勉却不管他们的各种想法,直接道:“今日起,就开始重建岿县。岿县所有愿意留下的人会分成两个队伍,一个队伍负责将到山外的路修得更平整、更宽阔;另外一个队伍负责在新岿县开垦荒地和建造房屋。到时候,开垦出来的田地会按照人头平均分配。此外,从今天开始,一日三餐实行按劳分配,即,干活才有饭吃,不仅管饱,还有荤有素。不干活的,自己想办法解决一日三餐。至于不愿意留下恶报,本官会给每人分二两银子,从今以后你们便再与岿县无关。” 因为土罗国的巨额赔款,孝惠帝批给秦勉的赈灾银不少,每人分二两银子实在不多。但并不是秦勉要这么狠,而是他有信心将岿县建立得更好,所以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将人留下来,免得他们还要大老远地去投奔亲戚朋友,寄人篱下;二来,有些老百姓思想封建、想法固执,与其浪费时间去和他们争吵、辩解,还不如用这种强硬的方式震慑住他们。要知道,多耽误一天,就多一天的危险。万一哪天下了雨,情况会更糟糕。等岿县建好,老百姓们自然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果不其然,他的话音一落,老百姓们都吵吵嚷嚷起来。大部分老百姓都有亲人在地动中丧生,心中本来就悲痛,新县令还只用二两银子就想打发他们,让他们更觉得愤怒和不满,还有人大骂狗官。 雷铁眉头一皱,想做些什么,被秦勉拦住。 秦勉早料到这种情况,也不劝说,吩咐几个大噪门的将士大声吆喝。 “愿意留下来的过来排队,准备干活。” 只有小部分动起来。 秦勉毫不在意地给他们分配任务。 等到了中午,确实没有人给那些抗议的人准备饭食时,他们终于清晰地认识到秦勉现在的身份——县令,那是父母大人,还有镇国公和蔡知府护航!众人这才慌了,赶紧就近找到雷铁带来的官兵,说明同意搬迁,并愿意留下来干活。 当然,还是有人不愿意留下。 为了防备有人骗钱,秦勉也明说了,离开了也不是不能再回来,但回来之后的头十天,其他人每顿能吃两个馒头,菜有荤有素,这些走了又回来的人则每顿只能吃一个馒头,喝一小碗汤。 还真有人打算先骗到钱,离开几天再回来,假称没有找到亲戚。一听秦勉这么说,立马打消主意,老老实实地去排队。 即使这样,还是有少许人选择离开。秦勉也不打诳语,当着所有老百姓的面,让程副将给每一个要离开的人发二两银子,在纸上写上他们的大名,让他们盖上手印。 但离开的只是少数,一共只有六户人家,加起来不到三十口人。秦勉让人暗中去问清楚,确定这六户人家在本州府内就有亲戚而且亲戚有八成的可能会帮助他们,这才放了心,让人暗中给他们每家补发十两银子,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盘缠到亲戚家。 这些人这才知道新县令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恶劣,带着感激离开。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可以说是真理。是以,秦勉安排岿县老百姓中的三分之一去修路。暂时先修一条平坦的土路,等新岿县建好后再组织人手挖沙铺路,或者用砖铺路。剩下的三分之二人手,一部分负责休整湖边的地,方便盖屋,另一部分则负责将县城内可用的砖石都挑到湖边去。 多亏是在古代,房屋大多都是一层,方便挖掘,老百姓们将农具从坍塌的废墟里扒拉出来,便投入热火朝天的劳动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