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意外之旅 (第2/2页)
瞄准,如此反复,大概拉满弓弦四十来次,最后才一箭射出,布袋人偶的线应声断开。 这套利用弓弦锻炼的方法,正是南浔村的传统弓射练习法,对臂力训练极有帮助,特别对拉弓和弓弦的控制和手感帮助巨大。 训练好弓射,林听歌又缓缓打了一遍拳,这是在放松肌rou,特别是拉满了四五十次弓的手臂,如果不放松下肌rou,第二天会手臂酸疼,是拉不动弓的。 训练完弓射后,林听歌从屋里拿出一本用布包裹了好几层的包裹,打开后拿出那本颜翁翁送的丝制的书,上面用楷书方方正正地写着两个字——《诗经》,接着林听歌爬到茅草屋顶上开始朗读。 随着林听歌的朗读声,此时村里各家的烟囱陆续开始冒出烟来。他们都习惯了以林听歌的朗读声做为报时器,这几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林听歌的早起晨读习惯雷打不动。只是下雨时移到屋内,可朗读的声音却丝毫不减。 随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在村道上空飘荡,村道上也开始热闹起来,早起的农人们开始吆喝着牛准备去田里松松土以期待明年的好收成,孩子们跟在父母后面,初始还安静地走着,不一会就开始一路追逐起来,打闹声笑声父母叱喝声此起彼伏… 早读诗经,晚看彩霞,作为目标是当村长的少年,林听歌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要离开村子,更没想到那一天这么快就到来了。 那天半夜,睡了半宿,才听到阿翁和颜翁翁回来的声音,看来他们是取到了那个什么麒麟泪?迷糊中林听歌又睡了过去。 外间。 颜翁翁开口说到““麒麟泪落,东南歌起。”眼下我们已经依据太史局的谶语,取到了麒麟泪。我看,“东南歌起”是应在小听歌儿身上” 阿翁沉默不语。 颜翁翁又说到“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我会护他周全。再说了,年轻人应该有年轻人自己要走的路。而今天下已定,难道你不想让小听歌儿他看看你为之守护了数十年的天下吗?” 阿翁抬起头看着颜翁翁,半晌,终于缓缓地点了点头。 颜翁翁看着老友,欣慰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早起正准备去挑水的林听歌,被阿翁叫住了。 “去吧,后生崽就该出去走走,跟你的颜翁翁一起去,去看看我们大唐的长安城!”阿翁口气里似乎带着点期待。 看到林听歌还有点发愣,颜翁翁拂着胡子,微笑着补充到“去长安城逛一圈,回来以后还可以给村里的娃娃们讲讲,长安城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也开开眼”… “好”,林听歌笑着答应了, 两位老爷爷都笑了。 经过村口大树时,颜翁翁的那名随从也没再见到,估计已经把麒麟泪送走了。 林听歌向来乖巧,颜翁翁不说,他也不会主动去问。然后他们就走过了那棵大树,就好像从来没有人在那呆过一样。 于是,志向明确,想着以后回来给村里娃娃讲长安城故事的,未来的南浔村村长大人林听歌,就这样,跟随着说书人颜翁翁,走出了那个温馨的小乡村。 两人自南浔村出发,先是抵达泉州,后乘船从闽江入海,北上至扬州,在扬州游玩了几日,再从扬州乘船经大运河,过洛阳至三门峡,转为陆路前往长安。 从东南到长安,有两千余里。一路上,两人倒也走得是不急不慢,颜翁翁见识广博,每到一处都向林听歌解说沿途风俗人情,加上他口才出众,又有心讲解,所以林听歌倒不觉得旅途烦闷。林听歌自小待人彬彬有礼,加上心里对颜翁翁尊敬有加,一路衣食住行,倒也是把颜翁翁照应得关怀备至,一老一少一起出行倒也相得益彰。 因为一路游山玩水,又不刻意赶时间,于是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林听歌才终于远远眺见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 这时他刚刚年满十六岁。 “麒麟泪落,东南歌起”,太史局一句谶语,引得少年林听歌来到了大唐的帝都长安。 在林听歌踏进长安城的那一刻,还没有人会想到,这个以“歌”命名的少年将会在贞观年间唱出怎样的磅礴气象。 ~ 泉州,即今天的福州,唐初名为泉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