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粮食,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食 (第1/2页)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饿得慌。而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古人常说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兵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可见粮草的重要性。 古代军队吃得非常差,有考证在宋朝以前,军队很少有铁锅,大多数都是陶器,而陶器只能煮饭,常常加一点野菜,而不能炒菜。 光是煮饭,大家也吃得非常差。秦朝规定,高强度工作,早晨小米半斗,晚上三分之一斗,而无战斗,则早上晚上各小米三分之一斗。 如此才有里馈粮,士有饥色的说法。 而解决之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士兵携带粮食。 汉朝开始出现烧饼,宋朝之时,士兵出征,命令城内制作干粮、麻饼、酒等粮食,将士们背着麻饼、酱饼、硬块盐等,成为所谓的锅盔饼军队。 在明朝更有发展,则将圆饼用炭火烤热,然后中间戳一小孔,然后用绳子串起,作为压缩饼干,吃饭的时候,用热水泡饭,这就是明朝的方便面。 行军打仗,将士们可携带十斤这种干粮作为五天军粮,以作为短期作战之用。 即便在前世朝鲜战争时期,中**队军粮习惯也没有什么改变,当时战事正酣的时候,周总号召民众为军队炒面,烧烧饼,美军认为自愿军礼拜攻势,除了弹药之外,更包括军粮供给吧。 在冷兵器时代,每个将士穿着厚厚铠甲二十余斤,背负五六斤棉被与五六斤衣服,携带十斤军粮,携带兵器,如此每个将士携带重量达五六十斤,再加上行军帐篷什么的,如此每天行军速度最多不过四十里。 而火枪部队,每个将士胸前背着七八斤铁块,背负棉被与衣服,携带火药、铁砂、铅子、火绳,携带十斤军粮,以及鸟铳、铳刺什么的,如此携带重量少了十多斤。 长途作战军粮运输,孙子兵法曾经有这样的说法: 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也就是一人补充一人,十八天后断粮。 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也就是三人补充一人,二十六天后断粮。 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如果三人补充一人,三十一天断粮。 孙子兵法曾说过,三人补充一人粮食,这已经接近极限了,但如此也之能保证一个月粮食无虞。 上次流寇攻打顺庆,被烧了两万担军粮就受不了,最后攻城不克就退走,除了忠义军战力强悍之外,还主要是军中面临断粮危机。 自汉朝末年,虽然大车,独轮车大规模推广,但汉人马牛不多,最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独轮车,陈毅不是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有独轮车推出来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辆独轮车,运输一石粮食古代一石约在150斤,一人饷一人,二人每天吃4升,如此可以吃三十六天,也就是超过过去三人补充一人。 过去看古书,常说出兵多少万多少万,除了可能浮夸之外,大概就是将这些运粮部队算到里面,若是三人补充一人,十万大军,真正能战之士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 简单一个独轮车,其间减少多少军粮消耗,减少多少劳役。 即便这样,军粮消耗,劳役征发减少很多,但杨轩还是认为独轮车运粮太少,若有其他工具代替,无益于平添数营军士。 顺庆府到成都500余里,即便按照日行军40里正常行军,也需要13天,在古代算得上远征,为此杨轩需要考虑改变军粮供给方式。 有人考证,湘军为何能够战胜太平军,通过水师运粮,建立水上粮道,如此保证粮草供应无虞。 中国南方河流纵横,水道交错,若能将粮食用运输船只载到附近渡口,建立粮道,如此运输距离不过数十里,可大大缩减运输距离,减少其中军粮消耗。 穿越之后,杨轩也曾考察了道路,虽然不像现代这样高速公路,柏油马路,普通公路四通八达,但这个时代也有自己的高速公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