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节 (第1/3页)
两个孙子,可都是他们刘家的根!若是都能读书成材,别说刘三婆子,就是刘老三都只有高兴的份。 当初小火把六岁的时候,两个老人也曾想过要不要让大孙子进学,但族学不需要用银子,笔墨纸砚却是得烧钱的。 那时候,小儿子刘华也已经到了快要科考的时间,两个老人考虑到科考的费用,最后还是把这想法按捺下去。 本来想说小儿子考上了,之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把大孙子也送去读书。 两老是真不知道后续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 分家以后,大孙子读不读书就不是他们这爷爷奶奶能管的。 刘三婆子就算想管,也没有那个心力,她手中的银子也就只剩棺材本,还有给小儿子存的看病药钱。 这两笔银子都是动都不能动的。 读书有多耗银子,两个老人比谁都晓得,老四与老四家的是什么性子,他们同样清楚一二。 两个老人都还担心这一家子的未来生计,读书这事是想也没想过。现在,各房各自揣着的银子是有数的,真要用来读书,恐怕也就只能识几个字,想要靠读书出头却是不可能的。 没想到这两个懒货终于有点当父母的样子,总算想为底下的三个儿子拼上一把。 刘三婆子老怀安慰。 倘若儿孙能够愈来愈好,这不住在一起似乎也没什么,反正都在同一个村子。 这老宅的四边周围,先前为了能扎根在石水村,族人都是抱团地住在一块。 这边的院子看似挺大,但若真要多养几头猪,这确实是一件难事。 就算能养,养猪的味这么大,左邻右舍又都是老族人,怎么可能不顾忌一下? 刘三婆子会生气,也真如陆秋所想的一样,老人家是舍不得大孙子。不然,今天换作二房偷瞒着买地,刘三婆子肯定是过耳就忘,压根儿就不会放在心里。 于是,四房买地起房的事情也算是正式过了明路。 第18章 各房的动静 刘贵和刘醒果然一对亲兄弟…… 临近夜晚的时刻,土坯的屋子染上一片的昏黄,刘荣端着从灶房拿来的饭菜进屋。 一个大男人从来没有在灶上做过活,因此灶上的手艺自然称不上好。 何锦娘吃上了两回以后,这手上筷子就不愿意再动上分毫。 刘荣是疼妻子的人,哪里能见到妻子饿着肚子。 于是,他只能麻烦上大房的人。 让大嫂李招娣在做饭时,顺带连他们三房的也一起做了。 当然,麻烦别人不能没点表示,每天做上两回饭,三房就得给大房一文钱。 可别小看这一文钱,两文钱就能在镇上买上一个喷香的包子,所以这一文钱真不算少。 尤其,这时候的人家里大多都是自己自足,要不是缴税以及柴米油盐等是必须的,一年到头都不见得能花上多少铜钱。 好在三房不只有分家银子,何锦娘本身的绣活,每月也是能有进帐的。 不然庄稼人家,谁敢这么花钱? 这简直比名声远播的四房夫妇还要败家! 不过,大房拿了好处,保密都来不及,就怕其它二房也盯上这样的好事。 因此,哪怕刘荣不用特别交代,大房人的嘴依旧比谁都还要严实。 这败家的名声也就没有传了出去。 比起刘荣自己亲自上手做出来的饭菜,确实还是大嫂李招娣能入的了口。 何锦娘动上竹筷的次数,就不是刘荣做饭时能相比的。 媳妇吃的下饭,刘荣高兴是高兴,可每天做饭都得给钱,刘荣的心里不是没有愁绪的。 何锦娘的绣活能赚钱,但这银子是媳妇的,刘荣向来不会拿媳妇赚的钱。 就像这次,刘家两老分家给的银子,何锦娘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