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26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7节 (第5/9页)

想化想要达到隋唐的标准亦要经过将近百年的努力,刘毅有生之年怕是见不到那种盛景了,也只有通过先进的科技说不得才能可补人力之不足。

    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的基础,直至明清之时达到巅峰跨度有两千多年,不得不说它对维护封建集权统治是极有益处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刘毅在治理各州的过程中也是将儒家理论奉为经典,稍有区别便在他更为突出了孟子的地位,尤其是那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与乱世之中这个思想得到了百姓最为广泛的拥护,亦在燕地对各处的顺利接收起到了收拢人心的巨大作用,今后仍将是主流思想所在。

    当然有过后世经历的刘毅并不会一味的以儒术为尊,此时在燕地学术讨论的气氛是比较开明的,其中墨家的作用最为明显,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生产领域它的贡献都无人敢加以质疑。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尤其是在思想领域,刘毅希望可以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不让后继者受到太多这方面的禁锢。就这个思路他与郑玄蔡邕孔融等人都有过深入的探讨,有的时候气氛还十分热烈,与学术讨论之中这些大儒是不会因为刘毅的身份而有丝毫退让的,而他们的想法往往也能够代表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亦是大汉此时主流思想的方向。

    这场学术讨论到了最后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儒学为体,它学为用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被固定了下来,那些所谓“奇yin技巧”不会再被社会主流所忽视!论及学术水平刘毅自是拍马难及这几位当今大儒,说道旁征博引高谈阔论更是不如,但朗生也有自己的优势,那便是燕地民生治政等各个方面成功的事实。此处便是郑、蔡、孔等人也不能否认的,有此作为依据刘毅的话自然就具备了很强的说服力。

    在这样一场争论与讨论之中刘毅宽广的心胸气度与严谨的态度是最让三人欣赏的,他丝毫不会摆出大汉燕王或是皇者的架子来强加于人,反而对于自己思虑不足之处能够有着清醒的反思。当然他也不会因为蔡邕尊长的身份就放弃自己的观点,“道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道路”等等所言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到了最后众人对这般的讨论气氛都是倍加赞赏,并要将之推广到幽州书院之中。

    有了核心的理论思想,刘毅的所有施政纲要和制度将会变得更为清晰,在今后亦会通过教育与宣传各种手段将之普及到一众官员之中,并随着实践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完善。正是这一番举措对今后大汉王朝的思想领域形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大书与史册之中。

    第一千零六十二章身登九五十四

    燕王自回京之后并未歇息几日就恢复了平时一贯的作息,比之从前还要更为勤勉,但却是绝口不提登基之事,这样的状态维持了足有大半个月,刘毅对此并无所感,每天千头万绪之事足以让他的生活十分充实,可朝中百官却是坐不住了。先是在早朝之上齐齐拥戴燕王尽早行主上之礼,而伏后在和蔡琰有过一番交心之后亦是极为明确的表示出了支持的态度,言及以一妇人之身为万民之事早便心力交瘁,今大乱将定国有良才又是宗室之分,燕王理该当仁不让为大汉震声威,为万民谋福祉,当今之世这皇位大统除皇叔之外绝不做第二人想。

    这般群情汹涌之下朗生还是言及自己自起兵之日起便为大汉社稷祖宗基业,心中绝无此想,各位如此岂不是欲居孤与火炉上矣?司徒杨彪率先言曰燕王之言虽是有理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如今大汉之势已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燕地各州更有路不拾遗之景,似此种种皆乃燕王之功,所谓当仁不让,此亦是商汤周武之道也。

    国舅伏完继而言道,当年董卓乱政朝纲失统,天子群臣皆受其裹挟,唯燕王应势而起,一战汜水二战虎牢使得逆贼闻风丧胆,后又击溃李榷郭汜将先帝迎与北平城中,此乃擎天保驾之功,如今宗室凋敝唯有燕王有大声望与民间,正是名正言顺以使得四海清平之时。合该正位继统方能不失万民所望三军之心,汉祚也可得以兴旺延续。

    文学椽陈琳更是奋然言曰,燕王自起兵之日扫黄巾、讨董逆、为汉家除残去秽,服乌桓、定匈奴、灭高句丽,汉室威望深入异族之心,此皆为万世之功业,如今曹cao刘备孙策等人不识天时,不忠朝廷,大王纵兵除之,其不过跳梁小丑也。唯有三者还造乱言与世,欲对燕王不利,真真可笑之极也,大王此时登位便是一正视听,随后以顺讨逆必可收秋风扫落叶之效!当年刘毅与曹cao之间一场论战,陈琳陈孔璋可谓风头出尽,区区三寸之笔在他手中便是妙笔生花,燕王都曾赞曰这曰这方寸之间的文章亦可比得上数万雄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