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25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7节 (第5/9页)

对不允许再度发生!

    不过眼下乐平的城门已经被打开,接下来乐进还要顽抗双方就会进入巷战,于此之间猛将的作用便能更为显现出来,身为燕军战将之中最具勇名之人,常山赵子龙岂能落于人后?担当一军之帅日久,随时要兼顾全局,赵云也似兄长一般多日不曾亲临战阵了,如今见战局如此哪里还能再隐忍下去?即使高顺不下令他也要发号施令了。

    “活捉乐进,活捉乐进……”这阵喊声自城外开始迅速蔓延到乐平城中,燕王的军令已然被宣告到了每一个士卒的耳中,攻下城池不算本事,抓住敌军陈留营统领乐文谦才是首功,此处又不得不感谢刘郎纸的出现以及军中画师的功底,乐进的形象已然被数万辽东军士卒牢牢记在心中,便在生死大战之时已有很多的士卒在不停寻找着那个矮小敦实其貌不扬的身影,谁不想在燕王面前领受此战的首功?这并非没有先例,冀州大战之时袁绍之子袁尚就是被一名普通士卒生擒的,后燕王还亲自给他说了一门漂亮媳妇,此人便是张十八!

    闻听这铺天盖地的活捉自己之言,乐进心中一时五味杂陈,他自己也弄不清到底是何种感觉,有失望,有不甘,有愤怒也有一种英雄末路之伤,抛开燕军停攻的半月不论,这乐平坚城他只坚守了八日,乐平如此,鲁国东平等处又该如何?兖州若失,主公的大业……

    第一千零一十章 深入民心

    陷阵营攻击的东城在鏖战一个多时辰之后终于有了突破,他们迅速的将守军士卒压制到城下,此时辽东军被作为总预备队使用的第十一营断然出击,在冲车的帮助以及城内陷阵营的配合之下打开了东城城门,而在此时南城北城两处也相继被宋宪吕翔所部相继攻陷!四天,燕王给的七日期限高顺只用了一半的时间,面对乐平这样的坚城,前前后后不过用去了二十几日的时间就将之打破,还要算上半月被刘毅喊停的时间,这个战例足以令天下震惊,燕军的攻坚之能显露无疑!

    攻陷城池并不代表着战斗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厮杀形式的开始,那便是巷战,陈留营之所以能够成为曹军之中的王牌精锐,除了坚强的战力之外就是那种坚定无比的意志,在乐进的带领下他们是绝对可以做到与城同殉的!此乃一种大汉强军的气节,在冀州军、吕布麾下以及曹军之中都不会欠缺,刘毅亦是对此极为称赞,汉军的强大在于整体,更在于这种不屈的意志!同样这种意志也会出现在辽东军的身上,还会更加明显,眼前这帮强敌对这些热血男儿而言是值得尊敬的对手,那么他们表达尊敬的方式就是手中的刀剑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城已破,仗已败,对军人而言此时战死沙场之上亦是完美的结局!

    身处如此危局之中,乐进与陈留营士卒反而爆发出了更强的斗志,好男儿驰骋疆场,纵死敌手笑相承,便是刀剑加颈又该如何?在这种气势的支撑之下,众志成城的陈留营士卒硬是将数倍与他们的辽东军士卒堵在了几条巷口之处死战不退,而在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竟然有人出手击昏了乐进,然后数十骑便呼啸着直奔西门而去,他们走的义无反顾剩下的士卒却无半点被抛弃之感,反而越加勇猛拼杀。

    造成这个局面并不是说辽东军的战力不如对方或是战斗意志不及其坚决,而是此时的形势已然极为明朗了,敌军是最后的困兽犹斗,至少在死战之意上他们的确不及对方,此乃人之常情,大胜之下也往往如此,此,战局叵测之时人人可以不惜性命,但战局已定这种气势必定会有回落,尤其是在敌军如此拼死的抵抗之下,一时间吃了个结实。当然身为百战精锐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毋庸置疑,下风亦只是一刻。

    不过尚未等到他们重新振奋,一个白袍银甲伟岸如山的身影到来击垮了陈留营士卒最后的阵线,白龙银枪点出万点星光,数十人组成的强阵在他面前却是不堪一击,更多的陈留营士卒们甚至连对方如何出枪都未曾看清就在眼花缭乱之中觉得喉头生寒,一股冰寒之意顺着喉间遍布全身,那种透骨的寒气使得疼痛并不明显,可却使得他们支撑身体的意志在瞬间就变得模糊!伟岸身影脚步不停,银枪在他的身周形成了一团光晕,凡是接近这团光晕之人莫不浑身一颤飞身跌开,孤身深入敌军阵中却无一人可以靠近他身边三尺左右,这样的威势不亲眼所见几乎难以想象,而在此地能做到这一点的便只有常山赵云!

    顽强的意志决死的斗志可以让你在与比你稍强的对手交锋之中不落下风甚至还可战而胜之,但这种精神上的力量也是有所限度的,当实力相差过大的时候一切都是浮云!此时的赵子龙在陈留营士卒面前就是不可阻挡的战神!尤其是在巷战这样的条件下,赵云刚柔并济无孔不入如水银泻地一般的攻势更能发挥巨大的效果!而当最后的决死意志被这种惊人的武勇摧毁之后,身躯便会重新又变得极度疲劳起来!原本敌军士卒砍来的一刀放在平时可以轻松的避过但此时反应到了身体却跟不上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对方的钢刀劈在自己的血rou之躯之上!然后再凭借最后一点力量做出的最后的反击……

    就算如此,陈留营士卒的抵抗依旧维持到了黄昏,他们在城中的每一个角落与燕军进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