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国_第23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4节 (第5/8页)

力也会有极大的损失,简而言之,此战曹军不怕消耗,燕军对兵力的使用却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幽州两年方略的发展与各部的整军使得全军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一些技术辅助型兵种上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比如说独轮车的投入大大增强了崎岖地形之下的步军机动能力,墨方神弩的出现的也使得他们能在阵地战中占据更大的优势,此外如轰天炮、穿云箭等等其威力比之从前也有了不少的提升。当年安县一战,李铁牛朱雀营的霹雳罐就让袁军吃尽了苦头,数年之后罐中火油的附着性更为强悍,一旦沾染除非以沙土掩盖否则极难熄灭,可谓攻守利器!

    按眼下的战局倘若以霹雳罐对几处缺口加以覆盖打击便可借大火减缓曹军的攻击,为燕军赢得宝贵的时间,减少其士卒消耗的速度,对兵力处在劣势的长安营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可这样做也有一个前提,霹雳罐对于缺口的打击是无差别的,烈火无情不分敌我,一旦全力施展就是玉石俱焚!在这几处奋勇拼杀的双方士卒都难以幸免!

    燕军军法如山等级森严可为天下之冠,但在燕王身体力行之下各军将领对普通士卒都是极为爱护的,虽则亦有慈不掌兵之言,可这样看着自己的同袍在己方的烈火之下惨死也是很难接受的事情,是以张绣等众将闻言第一感觉就是愤怒并不难理解,可又不得不承认倘若燕军定要坚守此地等待张辽大军的话此法又是行之有效的良策,可能酣战之中的士卒会伤亡惨重,但对后续的同袍而言缺可减少损失。这又是一把双刃剑,眼睁睁看着同袍惨死是定会影响军心士气的,战略利益得失之间孰轻孰重,便是张绣等人一时间也难以做出决断!

    对于提出此法的成易龙而言,他所承受的压力亦是极为沉重,此言一出,同袍及张绣甚至军师等人会以何种目光来看他?是否会将之看成丝毫不顾及兄弟生死的冷血之辈?又是否会影响自己今后在军中的升迁发展?眼前的他不过十九岁,已然是长安军器械营统领,乃是全军之首,就算是二公子刘信此时亦不过军司马之身,可说是前程似锦一片光明!但显然小龙在提出这个建议之时已经将这些都已经置之度外,幽州武院的学习经历已经为他树立了战略至上的概念!

    “将军,我营之中对于cao练霹雳罐都极为娴熟,此事既是属下提出,愿在缺口处与兄弟们一起为燕王尽忠!”成易龙的再次出言语音不大却震撼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他要亲自上阵拼杀,在霹雳罐的无差别打击之下此举可说与送死别无二致!此时方才那些心中稍稍的不满便已经转化成了敬佩,敢于慨然赴死之人值得他们如此!

    成易龙年纪虽小,却是幽州武院之中打造出的第一批学员,这处大汉知名学府从其成立之日开始就打上了燕王刘毅的烙印,十年发展下来这个特征已经越来越为明显,尤其是在武院之中,为燕王效力尽忠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对于一个优秀的军人而言,只要战略利益存在,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成为筹码!成易龙深深记得教官的这句话,燕军之中在做出战略决定之前的军事民主气愤是很浓烈的,小龙不怕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在之前他就有了这方面的充足心理准备。

    拿同袍的生命去作为战斗的筹码,一旦此事成为现实无论战果如何成易龙在战后都必将受到军中诸人的非议,可倘若他自己都身在其中还有谁会如此?只要对大战的局势有利,小龙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也当做筹码押了上去,这一份勇决岂是常人可比?亦可见幽州武院在为燕军输送优秀军官方面的成功之处,唯有如此方有铁军之名!

    “将军,器械营乃我军要害,于攻守之中都有绝大威力,成统领身为一营之首对其影响极大,岂能置身如此险地,末将不才,愿率麾下士卒担当此任,将军不需犹豫,尽管下令便是!”军中从不缺乏男儿热血,哪怕是必死之局也不能让他们退缩,小龙不惜生死的提议让在座诸将感触极深,当下便立刻有人慨然出言请命道!

    众人闻言急视之,但见此人四十开外年纪,面如锅底,长相颇为凶恶,却乃军中庚营校尉张平,长安营十二校尉之中以此人年岁居长,当年曾为泰山五寇之一,刘毅增援北海徐州之后大军北返他们还在袁绍的撺掇之下合力击之!可阳线一战,燕王万余精锐身处十倍之敌围攻之下却依然将他们杀的丢盔弃甲,最后五人皆被刘毅所俘,燕王不但没有治其罪反而赠与钱粮放他们回泰山,后便衷心投之!

    黄衫军在燕军八大主力军之中并算不上战功标榜,和龙骧虎卫二军相比相差颇远,可身为燕军主力它的战力绝不容小觑,司隶一战面对韩遂张鲁联军张燕就有极为出色的发挥。而军中所有士卒都有着一处最大的骄傲,他们乃是燕王亲自cao练出来的,正是那三个月的精炼士卒让张燕张平等人都知道了为何自己十万大军都拿刘毅的万余精锐毫无办法,“兵不经练,百难当一,习而练之,以一当百。”此语与兵家之中实乃至理名言,之前的黄巾士卒便是实实在在的乌合之众。

    长安君作为一支新军,其建立之时得到了燕云黄衫二军的大力支援,有不少精兵悍将前来营中,这张平就是其中之一,在燕军之中近十年,他身上的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