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0节 (第1/2页)
孟清和退后一步,台子架好了,戏演完了,该找个没人的地方呆着了。 北平城外,三军高呼“王爷千岁”。 大军进城,路边也站满了百姓,顶着北风,冒着大雪,齐声高呼“王爷千岁!” 这样的场景,自建文帝登基以来,在南京城中从未出现过。 被迫走在燕王身边的高巍,脸上现出一阵惊疑。 若说士卒盲从,眼前的百姓又如何解释?人群中不乏穿着儒衫的读书人,同样脸红脖子粗的大声呐喊。 燕王竟如此得人心? “高巍。”燕王脸上带笑,看向高巍,眼中再无一丝火气和杀意,“孤比之建文小儿,如何?” 民心至此,天下当取! 朱棣骑在马上,向高呼的百姓挥手。 他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胸怀天下,身负大才,这个天下,该是他的! 比起燕王的志得意满,逃回德州的安陆侯则惊魂未定。几万军队丢在真定城下,不是几句话就能揭过的。武定侯郭英和都督平安均是眉头深锁,若是李景隆以此为借口发难,上疏朝廷,吴杰必将被问罪。 出乎预料的是,李景隆一声未出,奏疏也没写,态度很明确,他不会追究此事。 吴杰安心之余,感觉却很复杂,郭英和平安也是半天没说话。对李景隆,他们始终不能放心。 中军大帐中,李景隆放下笔,冷笑一声。他承认自己打不过朱棣,论军事谋略也要差上一筹,但比起朝堂上的手段,这几个人捏在一起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现在还要用他们打仗,等到战争结束,才是算总账的时候。 “来人!” 帐外一名亲兵走入,“总戎有何吩咐?” “升帐,召集众将。” “遵令!” 南京 北边战事紧张,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南京城。 春闱已过,取中的贡士正全力备战三月初一的殿试,是否能鱼跃龙门就看这一遭了。 朝中的周礼派和太祖派仍是见面就掐,一团乌烟瘴气。 奉天殿暖阁内,身着布衣的齐泰和黄子澄痛哭流涕,声声都在自我检讨,捶着胸口大哭,对不起皇帝的重视,辜负了皇帝的栽培。 齐泰比较实心眼,光顾着哭,捶胸的力度又大,砰砰作响。 黄子澄则是一边哭一边观察建文帝的表情,不时哭诉几句,为自己和齐泰开脱,希望皇帝能再起用他们。 换成往日,黄子澄绝对不会这么做,可是现在,他和齐泰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想要官复原职再得重用,必须共同进退。 “两位卿家,快起来。” 建文帝被感动了,当初罢免两人的官位,是被形势所逼,实在是没办法。 如今朝廷大军在德州集结,即将与燕王决战,继续掩耳盗铃根本没必要。 北平又传来消息,高巍已经跳槽到燕王麾下,燕王回师时亲自出城迎接,哭得万分激动。 朱允炆不愿相信,信誓旦旦发誓用生命扞卫朝廷尊严的高巍,怎么会突然改换门庭,心甘情愿的为朱棣张目? 如果高巍这样的人都成了骑墙派,还有谁可以相信? 被齐泰黄子澄感染,建文帝也忍不住红了眼圈。 臣子能到他的面前哭,他又该找谁哭去? 哭太祖高皇帝去吗? 心中的酸楚无处发泄,建文帝比齐泰黄子澄哭得更加伤心。 齐泰哭一句:“陛下,臣苦啊!” 建文帝接一句,“卿家,朕也苦啊!” 黄子澄哭道:“陛下,臣不能为陛下分忧,还误了陛下的大事,臣万死!” 建文帝擦擦眼泪,点头,“朕同意。” 黄子澄:“……”这让他怎么接?一样都是哭,差别怎么就这么大? 哭过之后,建文帝舒服了,对齐泰和黄子澄的自我批评表示满意,却压根不提两人所求的官位一事。 齐、黄两人走出暖阁,互相看看,摇头叹息,君心难测,想要再得重用,难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