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节 (第7/7页)
公”,曾流传着一个小故事,说他在民间向百姓们讲周文王的德政时,曾在一株甘棠树下蔽过雨,老百姓怀念他,就一直不忍伐掉那棵甘棠树。而在邵伯,谢安修完“邵伯埭”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百姓们心里难过,也为他栽下了一株甘棠树,并修建了一座“甘棠庙”。后来这棵树死了,大家就再接着栽,直到现在的邵伯古镇,我们还能够看到这棵“甘棠”呢。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谢安修完了“邵伯埭”,就好像他这辈子该为别人干的事儿,真的都干完了,他的确也没什么用处了。于是,他一下儿就病了。而且很快就病得很重。 其实要说他的寿命,也可算得是个奇迹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是在40左右,士族好一点儿,王家50出头儿,可谢家却还不到45。永和年间,两位著名的大名士王濛和刘惔都30多就死了,王濛死前还感叹说,像我王濛这样的人,居然活不到40岁!谢安的一位堂兄,三位亲兄弟,都没有活过50。比起兄弟们,唯独他的寿命出奇得长。 这些大概也跟他的生活态度有关,万事不求尽,讲求自然,但从不放纵。这点他跟当时的名士很不一样。谢安一生不服五石散,从不自己作贱自己,也没纳过妾,所以也不致早衰。相对来说,王家人就有一大堆人服药,而且不管是哪一家,名士们个个都是婢妾盈房。谢安大哥谢奕,光儿子就有7个,到最后,谢玄还算最长命的。 原本谢安是再不打算回建康的,但这广陵缺医少药,难道真的就这么熬下去?刘夫人正在他身边,也看不下去,终于,谢安向司马曜上书,请还京都医治,而这时,已经是这一年的深秋八月。临行前,他还做了最后的一番部署,命令龙骧将军朱序据守洛阳,谢玄这边儿守彭城,做好后方的准备,等到来年水涨的时候,东西齐举,进兵黄河以北。把前线这头儿都安排好,他就让谢琰解去了军职,随他一道回去,其实这个,就是在为后事做准备了。 应该说,到了这个时候,谢安才是真的轻松了。什么事儿他都不需要再干。但在这一路上,他却一下子想起了很多,是越想心里越失落。大晋至今没能收复天下,这只能是一个遗恨;而他自己,也终于没能回到东山。功业难全,雅志未遂……但结局已经是这样,再也无法改变。 车子来到了石头城,将要进入西州门。谢安听手下报上“西州门”三个字,忽然一怔,仿佛一下儿想起了什么。身边的亲人问起来,好一会儿,他终于淡淡地回答,……当年桓温的时候,我也曾担心不能保全性命……记得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梦:有一天,我乘着他的车子,然后向前走,走了十六里路,就停下来了……他轻叹一下儿,接着说,今天算起来,我代替他的位子,也正好已经十六年……我的病不会好啦。” 公元385年八月二十二,谢安在建康病逝,终年66岁。 司马曜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规格和王导、桓温相同。并追赠太傅,谥曰“文靖”。 来看看谢安最后的官职: 大晋使持节、侍中、中书监、大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州诸军事、卫将军、太保、太傅、建昌县公(后转封庐陵郡公) 不可否认,谢安的死,对于东晋来说,是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以后,北伐停滞了。谢玄很快离开了前线。从此以后,“共天下”的门阀政治开始走向崩溃。从此以后,无论皇室,还是士族,都一天更甚一天地走向了腐朽…… 第三章 零落归山丘 谢安的死,倾动了整个朝野和士林,举国尽哀。建康沉浸在一片悲凉之中。而在这沉痛的背后,大家又隐隐地感到不安,这国家将来会怎么样呢? 这天,王献之心情极不好,躺在自家的榻上,越想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他正失落呢,忽然仆人通报,王珣来了。王珣就是那位王丞相嫡孙,十几年前跟谢家离了婚的贵公子。论起来,王珣正是王献之的堂弟。王献之想了想,仿佛明白了他的来意,于是立即坐起了身。这时候,王珣正住在山阴,其实是听到谢安的死讯,才特意赶到建康来的。 王珣一进屋,看见王献之,突然就说:“你带我去哭谢公。”王献之瞧着他,郑重回答:“这正是我对你的希望。”说完,就立即站起来,拉着王珣,到谢家府上去了。结果王珣到了府门口,大家都知道他跟谢安关系不好,守门的督帅刁约不想让他进去,就说:“我们大人生前的时候,并没有这位客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