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3节 (第2/3页)
文臣跟前,都十分谦卑小心,听说其和内阁三位先生的关系,也相当不错。 这样一个人,仿佛就和任何一个贤能的宦官一样,是值得褒奖、重用的,至于柳知恩担心的事情,现在还没有一点影子出现——但徐循却并未因此就动摇了对王振的怀疑,柳知恩为人如何,她很清楚,这种信任,一样是只能意会,纯粹是一种直觉。 还是要找个机会见王振一面——现在,栓儿偶尔来给她请安的时候,他通常并不随侍在侧,要见王振,还真得找机会才行。 就如她所说,栓儿还小,王振也还没有露出掌权的苗头,这件事毕竟还急不来。徐循也并不想办得太着急,太露痕迹——她还在等个合适的机会。 就在平静的等待中,她的生活迎来了另一个变化。 这变化,是从太皇太后将太后同她一道叫去仁寿宫说话开始的。 太皇太后要交权了。 作者有话要说:试试看吧,我都快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 第256章 成盟 老人家毕竟年事已高,过去的几年里,风风雨雨,并未有几天真正消停的日子。去年刚出事时,凭着一股劲头还算是撑了一阵子,从去年冬天起,也许是劲儿过去了,她便经常病倒。虽不是什么大病,但也够烦人的了,不必是医生也知道,老人家体力不支,不说就此退休吧,起码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荣养。 不过,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并不意味着会有人规劝太皇太后交出手中的权力。就连最该说话的清宁宫,也是保持了沉默,大家都在等着太皇太后自己的选择。是把权力顺理成章地移交给太后呢,还是选择心腹女官代她行使一部分权力?这都可以随着她的心意去办,毕竟,太皇太后手里并非握有帝国重权,说白了,就是成心都翻不起什么大浪。之前内廷分裂,两宫对峙的局面,已经给内阁提供了足够的政治把柄,不论是女官还是太后取代了她的位置,也都很难在朝政上做出什么改变。就是个名头的变化罢了,对内阁来说,由谁来都是一样,而这点权力,太后也未必看在眼里。 尽管如此,太皇太后依然选择了太后,而非是徐循料想中的六尚女官,这自然是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甚至就连太后,一进屋子,见到太皇太后身前摆放的皇帝大宝时,都是挑了挑眉毛,难掩面上惊容。 “来了?”对两人的跪礼,太皇太后只是回以淡淡的一个词,心情似乎是喜怒难测。徐循也不知道她现在到底情绪如何,和太后她也斗了有若干年了,到最后要亲自把摄政的权力交给她,虽然是为大局计,但太皇太后心里想必也是有几分五味杂陈。 “是。”太后也表现得很低调,很恰如其分。“您身子可好些了?夜里可还咳嗽?杜太医的药,吃得还好么?” “好些了,就是还要休养。”提到自己的健康,太皇太后神色缓开了几分,似是认命地叹了口气,便示意乔姑姑,“取匣子来。” 她并未指明,不过,乔姑姑倒是心领神会,很快便捧回了一个并不小的红木匣子,盖是开的,徐循看了一眼,里头整整齐齐码的全是奏章。 “虽说,现在国事都是三位阁老处理,咱们这就起个盖印的作用。但规矩还是和从前一样……”太皇太后倒是不疾不徐地为两人解说起了如今的政事流程。 昔年章皇帝在位时,做了一件也不知是好还是坏的事儿,当时颇有人诟病,但如今看来倒是挺好的,那便是把批红权分享给了司礼监。又或者说是设立了一个文书部门,帮着他做抄写工作。在当时,大致上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作用,便是帮着他把大部分奏章上内阁写的票拟抄到奏章上,一般来说都是照抄无误。遇有国家大事,或者是紧急军情,司礼监和内阁都会将奏章做特别标识,皇帝也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