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3节 (第3/3页)
是在她这个贵妃身上,贵妃高于众妃的惯例是正式被落实了下来,她的份例明确是高出诸妃两成,平时皇帝、皇后和太后那边都有送时鲜珍物过来,反正有皇子在她宫里呗,名正言顺。生活待遇不能说不满意吧。 同事关系这边,大上司太后,她不必时常去见,太后似乎也没有见她的意思,倒是时常把点点抱去陪伴,徐循虽然不大乐意,但估量着现在太后也不会拿点点做文章,还是让她去了——太后那边传递来的体面依然保持,小上司皇后,两人井水不犯河水,皇后待她,物质上殷勤,态度上平淡。徐循无物质可以回报,态度上可以用同样的平淡回敬,比起之前皇后一门心思要示好的时候,她对这一点简直满意得不能再满意。 老同事何惠妃、静慈仙师同她保持密切联系,静慈仙师入住长安宫后,凡有在长安宫修行,而非在清宁宫跟前侍奉,徐循都经常过去看她。至于何惠妃那更不必说了,三两日都要过来坐坐。新同事对她,虽尊敬,却未阿谀奉承,也令徐循十分放松,她亦无心和新人打什么关系,只是守着永安宫,过她的小日子。 如此生活,和南内也没什么差别,虽在大内,却硬是过出了桃花源的感觉。徐循也可以说是顺心随意,连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成就,都给达成了。——她不会欢呼雀跃、狂喜乱舞,但对生活境况的改变,却也不是不高兴的。 虽然说比起从前是要寂寞了一些,但皇帝的改变却也可以略微填补一下这份空缺——徐循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她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变化,毕竟,这只发生在点点滴滴之中,但她也不是傻子,当然能够察觉到,在她从南内出来以后,皇帝对她的态度,的确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并不是说由一件事为节点,然后猛然一路高歌向前,她和皇帝之间好像从来没有这么激烈的火花,一切都是很家常、很温馨、很缓慢。有时候徐循也不禁觉得自己可能是多想了,毕竟从她入宫到现在,皇帝对她一直都挺好的,她从来都不可能有什么抱怨,和文皇帝、昭皇帝比,皇帝简直就是个圣人,而现在她在物质上也没有什么特别超凡脱俗的特权……但有时候她是觉得,改变还是存在的。 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皇帝没有那么自说自话了,他开始很重视她的看法,在他们的对话里,除了‘我觉得’以外,他会更多地询问‘你怎么想’。他也很少再自说自话地安排她的行动,就是有想法,也会拿出来和她商量。 自己的意志被重视的感觉真的很好,徐循一开始还没有感觉,后来才猛地发现,好像在他们两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只要她的理由足够有力,皇帝都会依从。 皇帝让她多去清宁宫给太后请安,她回绝了,理由不算有力,就是在点点的事情以后不想多看到太后,皇帝依了。 皇帝每天给她送的乳制品太多,她觉得浪费,让他别送了,珍稀物力。皇帝说定额不用,给别人也是浪费,她觉得那起码也是别人的罪过,和她没关系。皇帝依了。 皇帝有意给她家人再多赐些地,她觉得不必,爱之适足以害之,皇帝依了。皇帝要给小弟说英国公府女为亲,她不喜欢,皇帝也依了……皇帝不但依了,而且还让东厂调查了一下京郊的耕读之家,真的为小弟挑了几个饱读诗书、家风严正,亲戚也多是持正之户的小族,连年貌品德俱优的少女都给小弟挑好了。有东厂把关,徐循要做的只是从中选择而已,比起让她爹娘自己在陌生的京城里寻访,听凭媒婆的花言巧语,不知要放心多少。 都不是什么大事,但说到底,后宫妃嫔的生活里能有几件大事?徐循觉得皇帝对她的好,好像是渐渐地还在往上走。 她和何仙仙等人,相较于后宫里的后辈,天然的优势就是起点高——若把后宫的路,比做一条盘山道,的确,她们这第一批,都是空降在半山腰,而后来人只能从山脚下开始走。 而这条漫漫长路,每个人的走法都不同,胡善祥走了一半是往下摔了,直接摔出山了,孙玉女是直接扯了一条绳子,往上爬到前头了。何仙仙一开始就在半山腰,后来只走了几步,便是停滞不前。如果要徐循评价自己这条路,她觉得她可能是比何仙仙走前了几步,但也就是几步就停了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