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7节 (第1/3页)
华北连续不断的各种突发事件,让东京大本营如获至宝,马上决定由陆军向着防务空虚的华北发动大规模进攻,夺取富饶的华北大平原,同时为了安慰海军,也同意了陆海军合力再次进攻上海的计划。 全面侵华战争已经一触即发。 而在这个时候,所有形势都恶劣起来。 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日本不断的外交攻势下,德国正式转向亲日态度,中国的外援渠道出现随时可能被封闭。 早在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在德国内部亲日派的坚持下,德国和日本就签订了所谓的《**产国际协定》,开始筹划建立军事政治同盟。该协定还附有一份补充议定书和一份秘密协定,规定日本从此取代中国,成为德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协议签署后,德国国内亲华派势力强烈不满,希特勒也不希望同中国的原材料交易一下子中断,迫使这个补充协定被暂缓实施。 关键还是戈林态度的转变。 越来越崇尚奢华生活的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终于被日本人的金钱攻势所攻破,在对华态度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意加强日本人的合作。 在戈林的劝说下,希特勒决定逐渐降低两国军事交易活动,合步楼公司将中国已订购的货物运往中国后,将不再签订任何新的合同。 这给了无论是北方军政府,还是南京政权都是当头一棒。 尼森公司也加大了游说力度,加上昔日的合作友谊,使得德国外交部和国防部,都采取了拖延执行高层决策的办法,既不得罪日本,也不疏远中国。这当然跟德国高层的某些授意有关,否则这两个部门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权限。 比如贪婪的大胖子戈林,尼森公司请普勒斯乔出马后,戈林还是明显放宽了态度,指示德国供应商可以继续向中国提供军火,但需由丹麦货船运送,并通过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 但是新的军事交易合同,还是不可避免的都终止了。 北方军政府马上指示尼森公司,尽可能加快执行现有与德国的交易合同,能够拿到的技术和军火,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先买下来,以防这个唯一的军火交易渠道随时中断。 因为东京大本营的重点转向华北驻屯军和上海驻屯军,盘踞东北的关东军被迫采取了守势战略,开始大规模的修筑防御工事。 北方军在德惠、四平接连大战,也是损失了数万兵力,也亟待后方补充,加上坦克、火炮、飞机的缺口依然巨大,导致虽然处于战略攻势,但却暂时无力发动新的进攻。 中日双方暂时都停了下来,积蓄力量,准备接下来的大战。 五个月后,卢沟桥事变爆发。 第一三九章 特洛伊木马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华北驻屯军无耻地在北平西南搞起所谓的军事演习,随后以士兵失踪为名悍然发动向北平的进攻。 华北沦陷危机,忽然之间到来。最擅长夹缝中生存的北平驻军最高长官宋哲元,迫于无奈,只好下令就地死守以待来时。 北平守军的死守完全出乎日本人意料。几天战事下来,负责进攻北平的华北驻屯军损失较大,已经无力一举夺取华北,无法再次复演一个师团夺取东三省的神话故事了。 于是,日本人假惺惺地提议现地谈判,以解决所谓的争端。 早已忧心忡忡的宋哲元闻之大喜,正和他曲意求和的原意,立即就一拍即合。 华北驻屯军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马上从辽东半岛以及朝鲜等地调集援军,很快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就已经达到六万多人。 突如其来的最后通牒,给了还在幻想的宋哲元以当头一棒。宋哲元只来及发出一封表示怒火的通电,北平大战就再次爆发。 同日,东京大本营正式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讨伐平津地区的支那军队,”并且经天皇批准,将增调国内日军二十万人加强华北驻屯军。 在日军绝对优势的攻击下,平津很快失守,华北驻屯军大举南下攻略中原。 几天后,日军驻守上海虹口区的海军陆战队突袭宝山路的中国军队,淞沪会战爆发。随后,日军紧急成立的上海派遣军总部,不断调集兵力强攻上海,很快达到十个师团二十八万人的规模,动用军舰三十余艘、飞机五百余架、坦克三百余辆。 南京政权的蒋光头又惊又怒,虽然幻想着英法德等国列强帮助调停,但是还是下达了全面抗战的命令。 蒋光头聘请的德国顾问冯?法肯豪森,建议与日本人打一场消耗战。他通过计算认为日本无望取得一场长期战争。 冯?法肯豪森认为黄埔军无法正面硬抗日军的优势火力和技术兵器,也难以在得到自己的装甲和重炮部队支援,因此强调培养部队基于轻武器的机动化,多多运用渗透战术。 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渗透战术,黄埔军可以缓慢的撤退,并且越战越勇。但日本人将会为他们的每一步付出巨大的代价,削弱日本的军事优势直至最后的胜利。 但是急于向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