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1节 (第2/4页)
全新的判断。 林玉山汗颜,撇撇嘴,干脆不说话了,打仗还是他们这些人专业。 按照预案,部署在西边高地后方的一个105毫米炮营,马上开始反击,打击有可能的对方联队炮兵中队位置。 十几分钟后,挨个区块点名炮击的北方军炮兵营,终于击中了日本人的联队炮兵中队阵地,对方的炮击火力几乎是瞬间就弱了下来。 但是显然日军的火炮阵地采取了分散布置,山炮攻击的力度丝毫没有减弱。 高桂滋马上回头问副官,“我们的战斗机为什么还没有升空,尽快指示日本人火炮阵地位置,彻底压制他们的炮击。” 副官大声应是,飞快地摇响了后方空军临时机场的电话,还没有接通,北方军的p12战斗机已经出现在了前方上空。 训练有素的日本士兵很快就发动了突击。 按照一般的突击战术,多路突进的日军会在距离敌军一线阵地四百多米处,略微停顿,进行补充弹药和协调火力,然后发起分散而持续有梯度的多点渗透进攻。 只是这回日军失算了,还在八百米远外的日军散兵线,就遭到了高台子阵地重机枪火力的拦阻射击,一连栽倒十几名日军官兵后,被迫就地趴下了。 很快日军的重机枪就地寻找掩护开火,大正三年式6.5毫米重机枪不停地予以猛烈地还击,三十发弹板系统被副射手飞快地塞进弹膛。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是在民国三年列装日本军队的,为了统一步机枪子弹口径而使用了6.5毫米口径,枪身重为26.6千克,全重55千克,理论射速为500发每分钟,实际射速为200发每分钟。 这种重机枪是三八式重机枪的后续发展型号,采用气冷和弹板供弹方式,除了令人诟病的6.5毫米口径外,设计相当成功,其特点是射击精度非常精确,高平射转换速度特别快,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部队非常倚重的重机枪之一。 而北方军列装的m1917水冷式重机枪,采用7.62毫米口径,250发弹带供弹,枪身重15千克,全重45.5千克,理论射速达到600发每分钟。无论是射击的持续时间上,还是射速上,都比大正三年式重机枪要优秀。 日军进攻部队的远程火炮优势被压制后,步兵中队以下没有列装重机枪的弊端立即显露出来,无法掩护步兵小队的轻机枪和掷弹筒顺利进入攻击阵位,四五百米外使用掷弹筒根本就是放烟花给对方欣赏罢了。 即使日军大队的重机枪加强到下属四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也只能得到两挺大正三年式重机枪的加强,无法压制同等规模北方军步兵连至少五挺重机枪的火力。 事实上,投入一线进攻的日军部队,确实只有一个中队的规模,也真的只是加强了两挺重机枪,虽然得到了至少是一个联队的炮火支援。 因为无法攻击到理想的四百米距离,进攻的步兵中队被死死压制在六七百米远的距离,而无法动弹,最佳使用距离都在四百米之内的歪把子轻机枪和**式掷弹筒都派不上用场,更谈不上向后方的炮群准确指示需要清除的敌方火力点。 更倒霉的是,北方军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却毫不客气地对着敌人的密集位置,发射出一发又一发的迫击炮弹,不时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日军步兵中队的指挥官急了,拿起指挥刀,就站了起来,准备下令决死冲击。一阵重机枪弹雨恰巧扫过那段区域,将这个突兀站起来的指挥官身躯直接打成了两段。 就在此时,前去侦查日军火炮阵地的p12战斗机,几个盘旋之后忽然飞了回来,直接就将一个塞进了纸条的小圆木筒扔到了第二道防线。 很快,参谋军官就将送来的纸条递到了高桂滋手上。 匆匆看了一眼,高桂滋马上命令,“左翼出动预备部队一个步兵营,往东攻击前进,争取歼灭对方迂回包抄的一个日军中队。右翼暂时固守,准备阻挡西边迂回的另外一个日军中队。如果左翼完成歼敌任务撤退以后,右翼敌军仍然未退,那就扑上去吃掉它。” 下达完命令,高桂滋将飞机侦察情报递给林玉山,冷笑几声说,“日本人最喜欢迂回包抄了,可惜没有料到我手上足有三个旅,靠几个中队怎么啃得动。正面的敌军后面有大部队,不好扑上去,两翼敌军就不客气笑纳了。” 林玉山接过纸片,“看来正面的中队只是佯攻罢了。” 还没说完,轰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在高台子阵地中响起,远在高地上的掩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