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节 (第3/4页)
“大都督,大震之后一定要加强防疫,否则必定会发生大疫情。”公共卫生专家的伍连德嘶哑地提醒。 地质专家袁复礼出言赞同,并不无担忧的说,“按照现场地质勘探和历年记载来看,大震之后不仅有可能发生大疫情,而且会出现大灾。” “什么大灾?”陈安大吃一惊。 “地震的破坏,是从里到外的,河流改道是小事,沧海桑田都有可能。因此,这个大灾,不是大规模的洪灾,就是史无前例的旱情。”袁复礼低沉着说。 什么?陈安急了,洪灾旱情?还有完没完。甘肃是北方军政府的统治核心,实在容不得有半点疏忽,何况是这种天灾人祸呢。 想了半会以后,袁复礼抬头说道,“至少三年,三年以后这种大地震之后的影响余波才有可能逐渐消散。我们必须做好三年艰苦自救的一切准备。” 三年时间?陈安摸了摸鼻子,也就是说三年之内北方军政府的重心,必须是放在辖区内部的重建和抗灾上。攘外必先安内,那个蒋介石时常挂在嘴上的口号,也是不无道理的。 想到蒋介石,陈安不由的暗自怒斥一句,别以为故意改名介石,就不知道你就是蒋志清了,换了马甲也还是阴险小人。要不是孙晓云不愿意冤冤相报,说不定北方军特工早已经出现在蒋介石四周了。 三年就三年吧,陈安叹了一口气,正式作出决定,中断今后三年装备更新和军火储备任务,集中财力物力,全力以赴应对灾后重建和有可能发生的特大灾害。 第四十八章 连环刺杀 很快,陈安在古浪废墟上匆匆做出的决定,得到了北方军政府军政高层的一致同意。能够省下至少两三亿元的军备费用只是一个方面。 北方军现有的部署无论是东还是西,都有足够的储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勉强还可以维持军备需要。暂时中止的只不过主要是武器装备的持续更新而已,这虽然会部分影响北方军强大的战力威慑,但在一切服从灾后重建的角度出发,也不是不可以暂缓的需要。 留守在阶州大本营的参谋长徐永昌,接连发出一连串的军令,对北方军驻军和野战军团的部署进行细微调整。最大的变化就是紧紧压在边境线的几个野战军团,向后撤退了上百千米,将边防任务重新交还给各守备旅,减少了因突发事件导致大规模战争的冲突机会,但是又足够保持强大威慑力控制边境线。 古浪一线,在军政府布政司的指挥下,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很快开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久已不出来视事的陈老爷子、柳老爷子主动站了出来,牵头发起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赈灾捐款活动,结果马上得到了近八千万北方军政府辖下民众的齐声赞同。 北方日报再一次以让人热泪盈眶的救援和捐款场面照片为头版,写了一段热情洋溢振奋人心的通讯,其中有一句,“在这次地震中,北中国民众展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心,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民族,紧紧联合在一起。” 自顾不暇的关内各势力,在这次巨大灾难发生后,能够提供的帮助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股无比悲痛之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北方日报中某些难以言明的观点。甘疆蒙藏等地有些有识之士看出了北方日报中的言下之意,却只是叹了一口气,承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变化。关内的某些精英分子也看出了奇怪的寓意,但是几声卑微的呼声直接在炮声隆隆的混战中沉寂了。 也就在这一年,为了应对这次巨大的灾难,北方军政府在移民实边政策十五年后,正式停止了这个庞大的计划。南北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从此曳然而止,北中国新生一代已经开始成长起来。种族渊源虽然依然如故,但是民族隔阂却悄无声息的出现了。 北中国和南中国的概念,不知什么时候,终于开始出现在双方民众的言行之中。 宁夏府的董家堡十分有意思,董六代表董家主向布政司捐助了大批的粮食,而不是金钱。 接到消息,正准备返回兰州的陈安悚然而惊,是了,是了,大灾之年居然忘了要加强粮食储备,现在兰州的储备粮食正源源不断地运向各个灾区,只见减少不见增多呀。 马上令人拍了一份电报给董家主表示感谢提醒,陈安转头下令动用节省下来的军费,请尼森公司到国际市场上大量采购粮食。到关内采购粮食,现在已经不用想了,到处都是因为战乱而逃荒的难民,哪有什么地方可以买到多余的粮食呀。 倒是由于毗邻甘肃,北方集团渗透的实在太厉害,加上榆林王井岳秀始终屹立不倒,陕西的南北两端,也就是陕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