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8节 (第2/4页)
欺上瞒下的日军指挥官日后都选择了将伤亡数字拼命改小,最终导致日本军部彻底忽视了步兵自动火力的研究,尤其是冲锋枪的研制。当然,客观上来说,日本是个岛国,基本上不具备钢铁工业的基础,仅有的一点钢铁都被用在了日益膨胀的海军方面,冲锋枪这种耗弹大户自然被选择性地遗忘了。 没有深究火力上的巨大差异,第二十三师团马上组织力量,要进行大规模的报复作战,向日本天皇和军部一个交代。 次日上午,哈尔哈河东岸地区,北方军的侦查飞机发现了一支正在西进的日军部队,看人数至少超过二个大队二千多人的兵力。 日本陆军的编制是以师团为战略单位,师团下辖二个旅团,以及直辖的工辎炮骑联队等单位,共计二万二千多人。 按照日军编制,一个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整个师团共辖四个步兵联队,各联队定员大约三千七百多人。每个步兵联队由三个步兵大队以及直属火炮中队等单位组成,相当于北方军的团级单位。 每个步兵大队由四个步兵中队以及直属的重火力小队等单位组成,相当于北方军的营级单位。 每个步兵中队由三个步兵小队组成,小队则由六个分队组成,分别相当于北方军的连、排、班级单位。人数也相差无几,每个步兵中队近二百名官兵。 下午时分,日军进攻部队跨过哈尔哈河,直接向驻守西岸阵地的北方军南部军团发起进攻。 首先开火的是日军步兵大队直属的两门41式75毫米山炮。这种山炮最大的特点就是足够轻巧,总重才540千克,使用5.71千克的榴弹,最大射程6300米。 41式75毫米山炮是每个精锐步兵大队的压制火炮力量,只要两名士兵就可以推着到处跑,机动性非常好,除了在各种地形上进行压制炮击外,还经常被一线日军当做平射炮轰击对方机枪火力点。 两个步兵大队就有两个火炮小队,共计四门山炮。 直接在东岸构筑炮兵阵地的日军炮兵训练有素,不过四门山炮而已,却被他们用高射速的打法打成了几乎相当于炮兵连六门火炮的威力,对西岸北方军的防守造成了巨大压力。 但是显然日军失算了。 几分钟后,北方军反击的火力立即出现了。 在一线防守的三个步兵营后面,不仅有着这个混成旅直属的三个炮兵营中的一个75毫米山炮营的支援,而且得到了高桂滋军团直属六个炮兵营中一个105毫米加农炮营的支持。 十八门75毫米山炮直接在东岸打出了一条狭长的火力覆盖区,将正在渡河的日军步兵部队拦腰截断,分割成了两个隔河相望的两部分。105毫米的十八门加农炮更是干脆对着有可能的日军炮兵阵地就是一阵覆盖。 北方军装备的法式1909式75毫米山炮射程达到8550米,法式1913式105毫米加农炮射程更是增大到12700米,远不是日军装备的41式75毫米山炮6300米射程可以比拟的。何况在支援火炮数量上也是远远超过。 几轮炮击过后,日军四门山炮的炮兵阵地很快就被反击火力覆盖住了,41式山炮都成了一对废铜烂铁。 开战之初,日军远程火力支援即告失利,前方进攻部队又被压制成了不能互相支援的两部分,形势已经极为不利。 显然这种情况没有对十分狂妄的日军官兵造成任何影响,依旧士气高涨的日军进攻部队,没有选择等待后续部队想方设法渡河支援,而是决定直接使用已渡河部队发起决死攻击。想必在他们的想法中,同属中国人的北方军战力并不是怎么样的。 在与中国其他军队的较量中,甚至在东北军中担任顾问的日本军官也反映,大日本帝国陆军的战斗力足以抗衡三倍甚至五倍以上的中国部队。因为在他们接触过的中国军队中,不仅机枪少得可怜,火炮更是只有少数部队才可以装备。 已经渡过哈尔哈河的两个日军步兵大队各一部,马上自动集结起来,听从在西岸的一名中佐大队长命令,在正面发起进攻。 因为兵力不足,日军没有采取更大范围的迂回战术,而是采取了经典的突击战术,集结、掩护机动、火力压制、冲锋等战术动作顺畅流利,精确有效的射击技术让一线的北方军士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