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_第11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3节 (第1/4页)

    民国八年春,经历了残酷欧战风云的特遣队官兵三千多人终于回到了北方军政府地界。他们直接从波斯登岸,沿着北方集团开辟的运输汽油通道,在巴尔喀什湖地区进入中国。

    胡景翼亲自赶到浩罕城,迎接这批凯旋归来的勇士。

    趁着欧战刚刚结束,苏俄内战又是轰轰烈烈,和日本人的战争一下子也打不起来,总算空出手来的大本营准备对五十多万人的北方军编成进行大规模改编,彻底打造一支机械化的作战队伍。

    出人意料的,董振堂极力推荐的机械化部队随进步兵武器mp18冲锋枪被暂时否决了,甚至连陈安自己非常欣赏的m1918自动步枪也无法列为新编成部队的正式装备。

    原因很简单,就如同德军突击群部队后勤压力实在难以承受一样,如果要列装这两件武器装备,势必将在原本简单的7.7毫米步机枪弹药和11.43毫米手枪弹基础上,另行增加9毫米手枪弹和7.62毫米步枪弹,会给已经艰难的后勤补给带来巨大的灾难。

    新编成部队的模型,就是孙岳曾经率领过的那支高度机动的机械化作战集群,只是其中的坦克部队和装甲车的配置将更高,而纯步兵比例则将进一步降低。

    不仅如此,空军亦将得到进一步扩张。整个北方军中,技术兵种的比例将极大上升已经成为必然。

    m1911手枪实在太趁手了,大本营自然选择取消不同口径的冲锋枪计划。mp18冲锋枪使用的也是手枪弹,不过口径是9毫米而已。

    幸好,消息灵通的尼森公司传来消息,美国人正在研制11.43毫米的冲锋枪,甚至就快出试制品了。

    第十六章 冬季议事

    但是美国人的11.43毫米冲锋枪却迟迟未能出现在国际军火市场,陈安终于又失算了一回。

    也许是因为欧战已经结束了,导致了军火研发开始陷入迟缓状态,也许是因为美国人的这款冲锋枪确实存在各种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总之民国八年冬季的时候,陈安还是没有看到这款传说中的冲锋枪。

    直到将近一年后,也就是民国八年冬天最冷的时刻,等得实在是不耐烦的尼森公司,直接砸出大笔钞票,唆使内外勾结,总算将勉强研制成功的汤姆森冲锋枪m1919试制品偷了出来,走私回了北方军大本营。

    不是定型的生产型号,只是试制品而已,研发代号是“毁灭者一号”,很有意思的一把武器。

    一拿到手上,兰州机器局的军火专家就知道为什么汤姆森冲锋枪研发得如此缓慢了。

    因为使用11.43毫米较大口径子弹,加上自动射击方式,威力较大的汤普森冲锋枪精度自然会降低,而枪机强度又要更高才可以。

    为了弥补缺陷,势必造成汤姆森冲锋枪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更加苛刻和复杂,最后只能是造价昂贵,以及一时无法量产。

    按照尼森公司的估算,假设这种m1919试制型汤姆森冲锋枪要购买的话,没有近五百元北方币是连成本都不够的,也就是至少值现在的美元二百二十五元以上。

    欧战后军火市场行情跌落很快,大量军用物资充斥国际军火市场,甚至英国都取消了在北方集团的后续订单,宁可罚款都不要了。如今的军火市场,维克斯重机枪亦不过是五百三十三美元,差不多近一千一百元北方币了。

    排一级配备的重机枪也不过如此价格,突击步兵中需要大量配备的冲锋枪却高达近五百元北方币,这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军队所能承受的军备购置底线了。

    缺少了军队的兴趣,汤姆森冲锋枪的研制进展如何能够快的起来。

    不过这一切跟陈安没有关系,再贵的武器装备,到了大本营的军火车间,只有重量限制,而没有工艺限制。

    没有人工,没有机床,一刀就砍掉了至少一半的费用。从理论上来说,越贵的军火,陈安越喜欢,可以省下的费用更是可观,虽然如果不卖出去的话,这笔钱实际上是不会落在他的口袋里。

    只是这批千辛万苦才搞到的冲锋枪运到大本营稍微迟了一点,整整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看到这批亟待列装的军备。这个时候,民国八年已经即将过去了,而刚停歇了一年不到的北方军已经紧急动员起来,同时向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派出了作战部队。

    阶州大本营,军政府布政使彭英甲正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