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火帝国_第6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8节 (第4/4页)

的根本力量。英国军方虽然对重机枪列装的数量还有些非议,但是增加一线炮兵,以及确保更多基数的炮弹供应,却是广泛达成共识。

    不论是东线还是西线,火炮配备数量大幅增加,在重点突破地段,火炮的布置密度达到每千米上百门,甚至还要更多火炮。炮火准备阶段,一打起来就是一二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发射的炮弹都是以万计数的。

    据说德国军方在战前曾以为克虏伯每月生产二百门火炮就足以应付这次大战了,马恩河战役结束后,马上将这个指标调整到每月三千门火炮,顿时让克虏伯兵工厂哭笑不得,哪有这么轻轻松松扩大产能的事情呀。

    尤其弹药的生产,是永远滞后于一线的需求。

    美国人借助中立,已经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可惜即使英国人大批量采购美国生产的炮弹,西线战场上还是不时发出增加炮弹储备的申请电报。

    至于法国人,年轻的小伙子都已经被动员起来参加军队了,农田工厂等多是那些妇女在支撑,能够搜罗到任何军火弹药缓解生产压力,这都成了法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英法两国国库里还有大笔的黄金储备,英镑法郎也还坚挺,花费巨资购买军火自然不是问题,国家都快灭亡了,那些钱还留下来干什么。

    两位领事带来了协约国军方的意向,75毫米炮弹,只要北方集团愿意接受,都是百万发起步,而且愿意一次性签订上千万的超级大订单,如果完成了还可以马上续签下一个上千万发炮弹的订单。至于钱款,由英法两国政府合力承担。

    很明显,英法两国准备转移一部分产能,用于扩大其他类型炮弹,以及火炮的生产了,这才冒险将75毫米炮弹的大订单转移给陈安。

    接到克劳泽的急电,陈安沉思良久,这才复电。陈安要求增加一个新的条款,就是英法两国要无条件同意销售给北方集团,任何他感兴趣的军火武器,必要的时候还应同意特许生产。

    英法两国也不是傻子,马上提出另外的条件,陈安代表北方集团承诺,自始至终站在协约国一方并购买英法两国的战争债券,绝不向未经英法授权的国家和势力出售这些所有权属于英法的军火物资。

    陈安满口不迭的答应了,如今产能上来了,光是炮弹就足以养活北方军了,何必还要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呢。但是以火力制胜起家的北方军,更是要在武器装备的领先上充分保持优势,才能始终压制自己的对手。

    仔细计算过后,陈安最终决定在民国四年,续接一个四百万75毫米炮弹的订单,使得今年之内北方集团要交付协约国五百四十门火炮,六百万发炮弹的巨大任务,加上已经交付的五十万发炮弹,获取利润高达到一亿一百多万银元。

    可惜陈安即使拿到这笔利润,还是没有全部还清欠款,因为民国四年的军费预算就高达四千万银元。要知道今年彭英甲预计甘肃全省的税收,也就可以达到一千二百多万银元,这还是完全依赖于大办铁路所引发的巨大带动效应。

    不管怎样,北方军政府的负债第一次呈下降态势,剔除军费和要付给布政司的铁路补助,只剩下二千七百多万银元债务了。

    第一一九章 喀什事件

    有了足够的产能,陈安决定对自己的部队进行一次大的提升。

    按照陈安的计划,将利用八个半月的时间完成协约国的订单,另外三个多月则用于北方军自身军备的生产,今年的重点就是生产近五千辆的新改进t型货车。

    在徐尚武总办和福特公司技术员的努力下,原本北方集团自己改进的简陋t型车,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换装了轻便实木,加强了后部承重,尤其是福特公司技术员建议加上固定的轻巧雨篷设计更是让兰州机器局的工程师大开眼界。

    经过改进后,t型货车后排可以坐上六个全副武装的士兵,而不是之前的四个,载运能力大为提升。这次改进的技术图纸,被福特公司技术员送回了美国组织试生产,结果受到了美国农场主的热烈欢迎。

    新改进的t型货车出现后,原本一个连需要二十七辆才能全部载运,现在只需二十辆就可以完成任务,极大地增强了运输效率,更关键的是少了七辆汽车的汽油,也就是降低了四分之一的油料后勤补给任务。

    为了尽快实现全军使用汽车机动,虎子的军械署下辖三个运输营解散,所有官兵将分配到各营之中负责教授和承担主要的汽车驾驶任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