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节 (第2/4页)
民国初年,北方军普通士兵的饷银就达到十三银元,不仅远远超过中央陆军的水平,更是超过其他省份大头兵的饷银一倍以上。这个举动的影响是非常震撼的。 以至于,甚至有在边界执勤的陕军士兵溜过来询问,是否可以带枪过来参加北方军。北方军的军务署赶紧出台一个补充条款,其他省份军人必须退伍或者辞职以后,携带家眷来甘,才可以重新参军,而且不计以前当兵资历。这是后话了。 不过这些与陈安签署的另外一个通告相比,都是小事情了。 陈安正式在全国报纸上发出通告,鼓励移民边疆,愿意移民的只要到上海、汉口、重庆等地北方集团办事处报名即可,会由北方集团负责全程护送到兰州,然后由甘肃布政司和新疆布政司负责后续的移民落地。全部过程,不需要你一分钱,到了地头,按人头发放十亩土地。汉口办事处,本来是为了方便与北洋军的军火交易临时开设的,现在只好转为正式办事处了。 人均十亩土地?全国人均不足三四亩地的时候,忽然冒出一个无偿获得十亩土地的移民通告,太让人难以置信了。 没多久,一股席卷全中国的移民潮开始涌动。 土地,这是中国人永远的记挂,尤其是国内战乱连年的情况下,拥有强大北方军护卫的西部边疆反而成了一个非常有诱惑的选项。 仅民国二年末,就有一万多人报名参加了边疆移民,被直接送到了河西走廊。陈安的北方集团采取各种措施,或从地主手中议价购买,或从政府手中白菜价收购,在宁夏道、兰山道、河西走廊,甚至哈密一带收购了大量土地,还设置了大量农庄。所有移民都和北方公司签订协议,在所获得土地上以租用方式耕种完五年,才正式免费送归所有。 这次大移民一直持续到民国十七年,十五年时间,估计至少迁移了四千万的农民到了边疆地区,占了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彻底改变了边疆地区的人口结构和实力对比。 但是彭英甲和杨增新却为此忙得焦头烂额,幸好民国二年末的少量移民测试了一下这个移民体系能否运转,为民国三年开始的大移民进行了初步的准备。至于再其后的迁移活动,有了经验和成熟的组织,自然是轻车熟路了。 面对陈安铺天盖地的移民宣传,北京政府选择了沉默,私下里各省军政府却巴不得将大量的流民送到甘肃去,以减少各种可能的混乱,因此或明或暗地支持了这次大迁移活动,顺便也得到了情报署附上的形形**的红包。 有人才好办事呀,这就是家天下的中国特色。 第一百章 秘密转场 眼看民国二年就要过去了,还在为缺钱烦恼的陈安,又接到北京方面追债的电报,搞得一阵稀里糊涂。 原来是陈安送到南苑飞行学院的飞行员又捅了篓子。 南苑机场花了二十七万银元巨资进口的十二架飞机及配套维修设备,虽然号称是教练机,但是其双座机,实际上是没有双套cao控系统的,后座的驾驶员不过是一名乘客而已,亦或是将来装上机枪后的cao作手。 因此,这批飞行员从自己的第一次起落开始就是单飞。 北方军方面的第一位单飞学员叫杜保铭,过于蛮干,结果刚升空数十米就失速栽进了附近农田,整架飞机被坠毁了。所幸,现在的飞机速度都低得可以,最高不过一百一十五千米,又具有较好的滑翔效益,驾驶员一般都能成功迫降脱险。 据说国外已经有折叠起来打包放在背包里的飞行员降落伞,可以在飞机甚至不能滑翔迫降时直接高空跳离逃生,但是北京南苑飞行员学院暂时没有装备这个东西。 杜保铭自己灰头灰脸地从已经坠毁的飞机中爬了出来,低着头被洋人教官痛骂一通。高式飞机除了发动机和必要的钢质结构,大部分是木头和蒙皮,随便踢几脚,人就可以出来了。 轮到第二名北方军飞行员尉迟良时,开头一切非常顺利,在机场上空绕了一圈后,也缓缓准备着陆了,结果又动作太生硬,来了个硬着陆,飞机差点在跑道上跳起了桑巴舞。人虽然没事,但是飞机也需要一定修理了。 坠毁一架,修理一架,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南苑机场不敢定夺,赶紧向袁世凯大总统汇报。袁世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陈安有的是钱,向他要就是了。” 于是,就有了一份追债的电报发给了陈安。 摸着鼻子苦笑了一阵子,陈安觉得要亏死了。尼森公司的电报已经来了,同样花了二十七万银元,向法国订购的十二架高式飞机已经到了上海。这还是法国军方看在迫切需要陈安的军火供应途径上,才勉强同意的交易。现在法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