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六十二章 斗争 (第2/2页)
作为安抚王安石的招数。 因为之前赵顼曾经想要用司马光为参政,王安石力阻:“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政,是为异论者立赤帜也。” 司马光,他就是反对派的领袖! 赵顼想得很美,然而司马光这种花样见的多了,上疏力辞,并且上书:“陛下要是真的能够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等法,虽不用臣,臣也感恩良多。” 一连九道奏章,一边辞枢密副使,一边请罢新法,倒是两不耽误。 赵顼都气坏了,派人告诉司马光:“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它事为辞。” 司马光早就料到:“我又没有答应接受这个职务,所以现在还是翰林学士,是侍从官,同时还是右谏议大夫,于事无不可言者。” 于是朝廷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总结为——王安石因为必行新法而坚卧,司马光因为必罢新法而力辞。 司马光还私下里想做王安石的工作,两人书信来往不少。 都是文豪级人物,你来我往中,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两篇古文经典出炉了。 司马光留下了“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的精准预言。 而王安石则留下了“度义后动,不见可悔”的豪言。 两人在政治立场上,正式走向了决裂。 王安石称疾,求分司,赵顼干了件大蠢事,这娃让翰林学士批答王安石,却没注意到那天当直的是司马光。 于是司马光抓住机会来了两句:“今士夫沸腾,黎民sao动,乃欲委还事任,退取便安。卿之私谋,固为无憾,朕之所望,将以委谁!” 这话实在过分,又骂别人做事,又骂别人不做事,其实就是骂别人没有按照他的办法来做事。 还让不让人活了?! 王安石当然大怒,抗章自辩。赵顼赶紧封还其章,写亲笔信安慰王安石:“诏中二语,失于详阅,今览之甚愧。”换成由吕惠卿来谕旨。 “安石固请罢,帝固留之。”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按照程序,条例司应当疏驳韩琦所言,对青苗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王安石出告之前,令曾布为之,然而这头还没有按下去,另一个大佬发声了——文彦博,亦言青苗之害。 赵顼有点慌:“我派了张若水、蓝元震亲问民间,都说很得便利啊。” 文彦博是什么暴脾气:“韩琦三朝宰相,不信,而信二宦者乎!” 赵顼真的有点怕了,将还在当班的执政都叫来,讨论罢青苗法的可能性。 曾公亮、陈升之准备奉诏,赵拚却想讲原则:“安石不在,我们这样做不合制度,或者还是等他回中书,自罢之,比较好一点?” 陈升之称是,曾公亮默然。 当晚,曾公亮沉吟良久后,终于下定决心,将儿子曾孝宽叫了过来:“去王介甫宅邸,让他速出,否则,事恐有变。” 曾孝宽是秘阁修选、提点开封府界镇县。闻言大惊:“父亲不是也不赞同新法吗?” 曾公亮叹息道:“赵阅道不识变通,机会已然错过。为父自是不赞同新法,奈何今上意欲革新,所赖者,唯安石也。” “为父自当求致仕,以名节,令绰啊,以后家族,还需要你来支撑。我们不是附安石,也不是附司马。” 说完伸手指了指屋顶:“懂了吗?” 曾孝宽目光闪烁了一阵,最后还是下定决心:“那儿子去了。” 次日,王安石入见,这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次折服了赵顼,青苗法继续施行,诏以韩琦奏付条例司疏驳。 事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向。 赵抃大恨,告病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