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欧阳内翰书》 (第2/2页)
文彦博已经去相,到了洛阳。 同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何郯,封还诏书,拒绝执行。 翰林学士欧阳修、知制诰刘敞等,劾昌期异端害道,不宜推奖。 龙老头自诣登闻鼓院,还纳所赐,朝廷沸然。 然而时议汹汹,似乎还有扩大之势。 台谏言辞尤为激烈——乞令益州毁弃所刻版本,龙昌期当伏少正卯之诛! 苏油闻之大惊,立刻求见欧阳修,然而欧阳修不见他,让人传话:此乃大义之争,龙昌期虽年近九十,然菲薄周公,这是不可理喻的。 明润你还小,不当牵涉其中,安心读书,准备考试过解,为朝廷效力,才是你的正事儿。 苏油只好悻悻回家回家,想来想去,还是提起笔来,给欧阳修写了一封长信——未能免俗,继堂哥之后,他也来了一篇《上欧阳内翰书》。 “内翰执事: 近闻阙下,台谏有请诛昌期之声,油殊以为非智。 儒者从丘,丘乃受教于李聃,继崇周之礼统。 始于存养孝悌之元伦,终于化育参赞之德绪;行用于日常,治平于天下,固其盛德矣。 时移战国,孟轲出焉,亲亲而行仁。曰良知,曰良能,以性为善。崇尧舜之道,翼教民于顺,盖一变也。 再至荀卿,明王道,分天人,以性为恶。以隆礼尊贤而王,以重法爱民而霸。言导君以仁,齐民以律,盖又一变矣。 是春秋而下两百年,儒已三变也。 然三变皆有因,何哉?以世间固有万世不易之理,天下固无万世不易之人也。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 故诸经以《易》为首,得无由哉? 三教之由,或为教化之设。所为敷变,从俗而已。 昌期之说,以释间儒,盖其可诛之因乎? 油请疑之:今有大理一国,八府四郡,其境愈于西夏,而人口倍之。然不为皇宋患者,何也?是其国之俗,崇佛而好儒也。 则昌期之说,非为杜妄,实有秉之以治一国者。 效验于前,此油不解其一也。 宇内环视,皇宋所接者:曰辽,曰西夏,曰吐蕃,曰大理,曰安南。 其间盖有西南蛮,诸羌杂居焉。 与宋无战史者,唯大理一国而已。 今置昌期于鼎镬,固易事耳,然使友邦无疑,则至难哉! 诛效验有持其人,远不战之邦其心,此油不解之二也。 甚有议毁灭编版者,油再请疑之。 昌期之说,于大理已成圭臬,纵然毁于宋境,能灭其说乎? 其所著述,《西南图志》尤丰,盖百卷有奇,敢曰无用乎? 行必无效之事,焚可待用之书,无得而失大,遗笑于外邦。敢问何功可致,何智可称哉?此油不解其三也。 或曰昌期诋周公,盖其可诛之由,油请再疑之。 王莽篡前,杀己幼长二子,以示天下至正。 平帝病,莽告于天,祈以身代。 长安西反,莽怀携孺子婴,日夜祷于太庙,作《大诰》。谓必匡汉以还。 然其后若何? 当是时,天下儒者共推莽。请加九锡之书,至近五十万。士庶公卿,皆以为贤。 油幼读史,每以其窃国为恨,而以士庶公卿为愚。 及待长成,自问当斯时也,何由辩周公之贤,而纠莽之jian? 此油不解其四也。 然此惑昌期曾为解之——使世无周公,则亦无莽。 油以为至论,皇宋叚祥,正盈朝野,此无劳周公之时,而不可孕莽之世也。祈内翰善思之。 另启:事已动摇圣听,油惧有小人后踵,不以公为忠,但以僭妄非公,惑导人主而去公者,窃为内翰忧之。 祖宗制度,不以文字罪人。此深远之虑计,奈何以一昌期而毁之哉? 油愚,顿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