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当国_第12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1节 (第3/5页)

休闲都有所照应,时不时还能与大学校园内的讲师、学生们相互聚会闲聊。”

    袁肃再次皱起了眉头,宋教仁好不容易写一封信出来,难道就是告知这些琐事?他立刻又问道:“宋先生还说了其他吗?”

    林伯深再次沉重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有是有,不过……唉,这件事说来很复杂,但是我又不能不说。之所以从上海赶到淮安来找你,原本是希望从你这里打听到宋先生到底是怎么了,不过你刚才所说的那些话,显然连你自己都不清楚先生目前切实的状况。”

    袁肃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说道:“仁卿,实不相瞒,我虽然身在北方,但能获悉的消息实在有限。我除了知道宋先生现在住在北京大学,而且行动有所受限,其他的当真是一概不知。我一直都在派人暗中调查之前国会发生的重大变故,希望从中找到解开南北矛盾的真相,唉……只是这件事谈何容易。”

    林伯深接着说道:“我知道你的心意。其实之所以让我感到这件事完全可以放下,就是因为宋先生在信里还专门为大总统做了一些辩解,表示大总统并不是策划国会变故的人,甚至从始至终还在极力阻止国会变故的发生。”

    袁肃有些吃惊,加快语气的说道:“宋先生在信里当真是这么说?”

    林伯深十分郑重的点了点头,语气笃定的说道:“是的。当时我们看完信函之后也都感到很奇怪,现在外界都认为是大总统不愿意接纳我们国民党的政治意见,更不希望宋先生出任国务总理组织内阁。可宋先生的这封信一下子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观念,实在是……实在是难以理解。”

    袁肃暗暗寻思起来,他首先并不能确认这封信到底是否真的出自宋教仁之手,就算是真的,如果之前宋教仁早点发来这封信,消除南方国民党对北洋政府的误会,这次南北内战是很有可能是可以避免的。偏偏要在事后才发出这封信函,实在是有些马后炮的嫌疑。

    当然,也许宋教仁之前被限制的太厉害,只是等到这场内战结束之后,才稍微放松了限制,这才有几会写这封信。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仁卿,你刚才说有些话不得不说,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将话题回转到之前的内容上面,自己现在弄不清楚北方和南方的真实情况,倒是要先弄清楚林伯深此番前来的目的。

    “宋先生在信里面提到大总统袁世凯是有心与国民党合作,之所以发生变故,是另有其人从中破坏。不过宋先生还再三强调,不管这幕后始作俑者是谁,现在完全没必要去追究下去,因为既然此人能成功越过大总统策划出这一系列的事故,显而易见,这就意味着在北洋内部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反对南北言和的。”林伯深煞有其事的说道。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袁肃一时没听明白。

    “你想想,连大总统都无能为力去阻止,这幕后的势力该有多么庞大?简单的来说,宋先生是领悟了一些道理,或许从哲学层次上来解释,那就是宋教仁所主张的政治方针违反了很多掌权者的利益。他此次北上原本就是抱着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来化解南北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他之前的做法依然是不成功的。”林伯深叹了一口气,一边摇着头一边说道。

    听完林伯深的话,袁肃这才渐渐明白过来。

    他在心中暗暗感叹,宋教仁还真是一个务实主义的政治家,完全不像历史评价的那样是一个只有一腔热血并且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很显然,宋教仁是意识到南北之间矛盾的根本所在,北洋掌握着军权和外交,这些武夫无时无刻不想捍卫着个人利益,一旦南方太过着急去推行民主政治、共和理念,最终会引发南北双方的大反目。

    唯一的办法,那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话者,然后双方详细讨论互退一步,找到一个彼此双方都能接受的起点,然后再慢慢的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

    想必宋教仁是接触过许多西方国家的发展史,意识到每个先进的政治体制都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屹立下来。中国才刚刚结束封建制度,“共和民主”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有这样的意识,更多的老百姓还只是浑浑噩噩。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根本没办法一蹴而成的推行政治改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