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7节 (第3/5页)
除了稳定难民们的情绪之外,并没有让这些难民退回之前聚居的地方。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围堵在城下,不过好在比之前要稳定,没有再继续闹腾或者试图进入县城之内。 难民们不肯退让,这事实上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数万人拥堵在城墙之下,人群队伍都延绵到十多里开外。以这样乱作一团的情况,很难重新组织赈济所和开办粥厂。就怕城门刚一打开,难民们就会不由分说的往城内拥挤。 袁肃犹豫再三之后,最终只能选择派人从西城门绕出去,迂回三十里的路途来到难民后方,然后再在后方陆续开设粥厂,恢复供应干粮。当然,这些在后方开设的赈济所、粥厂,都是由军队驻扎护卫。 等围堵城墙下面的难民们听说了后方粥厂的消息后,自然而然便渐渐开始散开。再加上被袁肃派人收买的那些党首、马贼们起带头作用,前前后后只三、四天的时间,难民围城的局势就如同雨过天晴一般豁然开朗起来。 临榆县和北京方面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内幕,在他们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老百姓心中认可袁肃,同时也证明袁肃之前以及现在的赈济工作做的十分到位。 然而难民的问题虽然逐步缓解,可前阵子在暴x动当中受损的本地老百姓们,如今要么流窜在外,要么在县城里无家可归。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原本富有的大地主、富农们,城外村镇大部分田产和畜牧全部被毁,直接破产者多不胜数。 从实际上来说,这种天灾人祸怨不得别人,就算要怨断然也不会怨到袁肃头上。 不过既然要拿下山海关的地头,那就必须做出一些表率作用,从本地老百姓们身上着手,解决他们切实迫急的难题。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无疑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绝佳效果。为今后奠定对山海关的统治做足铺垫,也能博得更好的政治名声,更能赢得流芳百世的口碑。 第29章,洋河水库 因此,袁肃在难民情况得到稳定之后,紧接着又颁布了一套新的救助方案。在方案发布出去的布告当中,他故意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一方面是对受难百姓的同情,另外一方面是对官府赈灾不利的赔礼道歉,俨然摆出了一副皇帝下达“罪己诏”的姿态。 关于救助方案的细节,袁肃以东直隶护军使的身份颁布了两项救助政策,第一项政策是所有在难民暴x乱中受害的本地农户,将免除未来两年的农业税和其他农业方面的苛捐; 第二项政策则被称为“紧急救济政策”,也就是所有受害人家可以向县政府申报,领取一笔定额的救济借贷,这笔借贷不设利息,以申请人的户籍和田产做抵押,限期五年之内还清。当然,倘若预期不还也不会立刻没收抵押的物资,而是从第六年开始收取百分之五的年利息,一旦利息拖欠超过借贷款一半时,政府才会清算借贷人的资产。 布告一经张贴,很快便不胫而走,先是所有游荡在城内的无家可归者听说了消息,随后几天又席卷般的传递到城外难民人群当中。那些在难民暴x动受害的老百姓们无一不大感欣慰,嘴里只念叨着这位袁司令果然非同凡响,比起什么吴镇守使简直好上一万倍。 农业税是压迫农民阶级几千万的重担,不管是抽十分之一还是二十分之一,都是在广大劳动者身上割rou抽血。如今经过这次劫难,许多老百姓颗粒无收,甚至还倒欠许多地主、富农的钱,当真是到了要人命的地步。 免去两年农业税,多多少少是减轻了一些负担,最起码不会像之前那样欠的更多,也多多少少给了部分农民一条活路。 而官府的无息借贷更是首开先河,穷苦人家借贷往往都是遇到“驴打滚”之类的高利贷,许多农民也正是因为一时周转不灵而向地主借钱,以至于最后还不起钱只能把家中薄田抵债,沦为世世代代遭受剥削农奴。 五年免息借贷可谓是雪中送炭,大家有了这笔周转的钱,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熬过这一劫。至于五年之后开始收取百分之五的利息,这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比例,比起高利贷钱庄的一成、两成来说,百分之五的利息已经是非常优惠了。 为了让这两项政策能够确实落实,并且能够利用这两项政策来奠定山海关的统治地位,袁肃在布告发出去的第三天,还十分郑重的召开了一场记者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不仅强调了自己对赈灾的决心,也很正式的放出话来为救助方案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