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5节 (第4/4页)
了这档子事,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到底怎么回事,详细说来。”袁肃保持着冷静问道。 杜预立刻把今天秘密去质询调查的经过说了一遍,按照袁肃制订的那份问卷,以及关键询问的人群,他们一行人来到北戴河之后秘密走访了不少中国籍信徒家中。起初几户人家都说不知情,甚至还有说洋神父对他们多么多么的好。 一直调查到中午,本以为什么线索都查不到的时候,吴立可忽然想起了之前在县府当差的一名差役。这名差役已经退休多年,因为家住在北戴河,这几年跟着周围的邻里们一起信了洋教。于是他们立刻又来到此人家中,刚开始对方跟其他人一样,只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到后来杜预觉得千篇一律的谈话有些不耐烦,索性直接说袁大人是中央派来的官员,必然能够解决洋人的问题。 听到这里的时候,这名县府的老部下脸色渐渐有了变化,随后关上房门请一行人到后院小屋里落座,然后才渐渐道出了另外一个故事。 万福堂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会儿,前任理迦略神父的的确确是一位好神父,不仅恪守神父的本职工作,还在每周二和周四的时候开办免费的学堂,教附近少年、儿童学习洋文和西方知识。同时但凡信徒生病或者家中有所变故,理迦略神父还会资助金钱。用周围老百姓们的话来说,这是一位很亲善中国信徒的好神父。 可是两年前理迦略神父离开了北戴河,继任的就是这位来自法国的窦神父。 窦神父与理迦略神父迥然不同,后者在任期之内一直体恤穷苦的信徒,而前者才到万福堂没多久,便积极的与本地上流社会走到一块。窦神父不仅歧视中国信徒,还罗列了许多教堂规费,每到洋人的节日时还要求信徒捐款,交不起钱的则用劳动力来代偿。 万福堂以前只是一座一百平不到的二层小楼,是从一栋旧宅子直接改造而成,而现在之所以变成了一座有院墙、有偏房、有三进三出的院子,就是因为窦神父在这两年时间里,强迫中国籍信徒扩修而成。 早在关外逃荒的人汇聚山海关之处,窦神父就利用灾民和城外村镇居民的冲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吞并了许多老百姓的田地。这些田地的地契都被盖上了万福堂的印记,今后成为教堂的资产,那些以前的土地所有者只能向教堂租借田地。 不仅如此,窦神父还用一些欺诈的手段,将不少难民贩卖到南洋和美国,很多难民的家庭就因为这样而支离破碎。并且很多遭到贩卖的壮丁在被送走之后,窦神父还拒绝向壮丁家人支付承诺的安家费。 到后来,由于逃荒的人越来越多,卖儿卖女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窦神父不仅贩卖壮丁,还丧尽天良的买卖妇女儿童,尤其是十几岁的幼女。而且大部分的时候都仗着自己洋人的身份,拒绝付钱或者只付给比原来少得多的钱。 “简单的一句话,这狗日的就是坑骗难民,把咱们中国人当商品一样买来卖去。”说到这里的时候,杜预激动的做出了一个概括描述。 袁肃表情保持着凝重,倘若是正常的贩卖人口,在他看来并不算是什么大事,毕竟城外聚集了这么多难民都挣扎在生死线上,哪怕被贩卖出国当苦力好歹也是一个生存的希望。更何况城关前原本就有一个专门办理人口生意的地方,这件事早已经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可悲!就连他本人都没办法阻止这样恶劣的行为。 然而,按照杜预所说的内容,这个窦神父不仅利用灾难大肆吞并土地,同时还拐骗人口不支付承诺的费用,这简直是逾越所有道德底线的恶迹。中国老百姓的土地,凭什么成了洋鬼子教堂的资产?那些壮丁、孩童、妇女,出卖自己的目的,无非是希望给家人一条生路,卖身钱等同于救命钱,不给救命钱那就等同于谋害他人的性命。 无论是吞并土地还是拐骗人口,从法理和道德上都是不可容忍。 “只有一个人这么说吗?”袁肃保持理性的问道。 “不是,我们在听完此人的口述之后,反过来又去拜访了一次之前那些信徒。在这一次谈话中我们故意透露了这些消息,很快就勾出了许多人倾述真相。那狗日的窦神父曾经威胁过所有信徒,若是敢泄露任何对万福堂不利的消息,就会没收他们的房子和土地。”杜预郑重其事的说道。 “吴大人,万福堂的事你显然是不知情的,对吗?”袁肃转向吴立可,颇有深意的问道。 “是,是,下官也是头一次听闻这件事,实在是……实在是匪夷所思。”吴立可连忙解释的说道。如果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今天也不会傻乎乎的跟着杜预一起去调查。 “那吴镇守是否知道这件事?或者……他与这件事是否有关联。”袁肃进一步问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