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节 (第3/4页)
未必没有回转的余地。”袁肃冷静的说道。 事实上,在第一遍看完电报的时候,他的脑海里已经闪过一个念头,要想解决这件事,关键还是要好好利用自己与张镇芳的关系。不管怎么说,他是袁世凯最近才认可的侄子,但张镇芳不仅是位高权重的一省总督,而且与袁世凯又是几代人的亲戚,无论是资源还是资历,都要比自己更有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他从这两次与张镇芳信电往来中,已经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对方对自己的关照之意,这个时候若不请张镇芳出面帮忙,自己还能请谁帮忙? 他不指望张镇芳能义无反顾的站出来保自己,只需要张镇芳能将自己的解释代为转告到袁世凯那里即可。就算结果仍不理想,最起码还是可以留下一条安身立命的后路。 在这份电报里,张镇芳提到了关于袁世凯介怀“与洋人合作”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张一鏖在拟电报时故意避嫌而用的措辞。不过就算如此,袁肃还是敏感的察觉到这是袁世凯动怒的关键原因。虽然他不清楚袁世凯为什么会这么不满自己与洋人合作,但眼下显然顾不了那么多,无论如何也要先把这件事解释清楚才是。 他倒是很庆幸,幸亏当初自己拒绝了彭加勒的帮忙,若是洋人堂而皇之的插手此事,只怕非但不能帮上忙,还会让袁世凯更加恼火,只怕到时候真正没有一丝一毫的回转余地了。 第21章,公所典礼 “袁大人,您打算怎么办?”等了一会儿,杜预见袁肃没有下文,忍不住担心的问道。他虽然很担心自己以及治安团的前途,但更加担心袁肃会遭到袁世凯处罚。 “我得赶紧写一封电报,你先出去,让陈文年半个钟点后来找我。”袁肃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有条不紊的对杜预吩咐道。 “是,我这就去。”杜预应了一声,随即快步退出了办公室。 袁肃沉思了一会儿,继而提笔开始拟下解释的电文。关于与洋人合作的事情,他只说是受滦州官绅的委托,为滦州民防代购一批军火,所以才联系到天津东方汇理银行。为了不节外生枝,他同时还强调所订购的军火全数配给滦州民防所用,一切关于民防的收支都由滦州政府民政长记录在案,随时可待查证。 虽然这份电文写的有些不地道,他几乎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王磷同和滦州豪绅身上,甚至还提到是王磷同找到东方汇理银行的买办。至于与洋人勾结一说,纯属是宵小之徒诬陷,他郑重表示自帮忙代购军火之后,自己便再无与洋人有所联系,其余之事尽皆是滦州地方政府引进外资,邀请洋商来滦州投资开办矿场,仅此而已。 写完了这份电文,他暗暗叹了一口气:也只能先委屈一下王磷同了。 既然袁世凯介意与洋人合作,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并且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彻底与洋人撇清关系。反正彭加勒、史密斯博士等人在滦州开矿是有一套合法手续,相信这套手续正是张镇芳亲自批拟,所以就算把这件事全部推到王磷同身上,上面真要调查下来,查到省府时就会被张镇芳应付过去,到时候也断然不会累及王磷同。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这件事绕开张镇芳查到王磷同身上,王磷同也是按章办事,并无任何过失。而无论是北京还是直隶省府派来调查的人,任谁都不会轻易得罪洋人,这件事最终还是会不了了之。 至于史密斯博士私底下挖掘古董的行动,如今还仅仅是勘测阶段,再者一方面有开矿做掩护,另外一方面洋人自己也会懂得保密,一段时间内肯定不会被人查出马脚来。 电文刚刚拟好,办公室的房门便被敲响了。 袁肃知道一定是杜预找来了陈文年,于是向着门口应了一声:“进来。” 陈文年与杜预一前一后走了进来,在来的路上,他已经听杜预简单说了关于保定发来电报的内容,此时脸色显得很凝重,进门之后迫不及待的问道:“梓镜,你打算如何应付此事?” 袁肃不慌不忙的站起身来,说道:“公台兄毋须多虑,我自有处理的办法。不过这件事还需要公台兄你能助我一臂之力,辛苦你明日一早亲自去保定走一遭。” 听到这里,陈文年知道袁肃是希望自己去面见张镇芳。只是他很怀疑这么做是否有用,他只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治安团总参谋长仅仅是一个虚衔,并且就连这个虚衔都得经过张镇芳批准后才算数,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去见张镇芳能有什么其他的附加效果吗? “梓镜,此事你当真有把握?”沉思过后,他冷静的询问道。 “如果我说有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