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节 (第3/4页)
磷同看着袁肃的神色,不禁追问道。 “彭加勒连火车都安排好了,只怕是无法更改会面日期。并非有什么不方便,只是最近事务繁忙,本以为过几个月的时间会空闲一些,倒是没想到这些洋人还真是积极。”袁肃一副深沉的神色,语气迟缓的说道。 他暗暗叹了一口气,心中郁闷的寻思着:今天还真是多事! 王磷同同样陷入了一阵沉默,他仔细盘算着袁肃的话,希望能从中发现什么线索。他现在与袁肃是同一根绳索上的蚂蚱,袁肃需要自己支持来在滦州扎下政治根基,自己也需要袁肃来保障权力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过了一会儿之后,他试探的开口说道:“袁大人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些洋人会带来什么影响,时下咱们中国人从上到下都对洋人敬畏的厉害,虽然这不是什么好的风气,可谁叫人家船坚炮利?依在下看来,袁大人也可以利用与洋人的关系来增添自己的身份地位。” 袁肃下意识的看了王磷同一眼,虽然他知道这是一个办法,然而自己却没有因为这个办法而感到高兴。他并非没有想过这件事,只是一旦与洋人建立了这样的关系,自己就会像其他军阀那样成为洋人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并且还要容忍洋人进行的更无耻的勾当。 他所预想的接受洋人在滦州开矿的合作,仅仅是一种浅层的利益交易,在这种交易里彼此双方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洋人还得看自己的脸色来行事。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东西,从洋人身上得到越多的利益,洋人就会索要越多回报,一旦利益和回报超出了界限,结果双方的关系就会发生变质。 为了成大事,他当然可以做出一些让步,但每个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潜在的道德屏障,就好比第一次杀人时内心的挣扎,哪怕对方是穷凶极恶的歹徒,真要鼓起勇气挥刀而下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暂时不想谈这件事,等他们人来了再说吧。”缓缓吸了一口气,袁肃语重的说道。 送走王磷同之后,袁肃发现这一天过得十分沉重,各式各样的压力仿若都过完节日,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压迫在心头。好在他能将手头上的事情理清楚,否则一团乱糟糟的情况自己肯定不会好过。 就目前而言,他要顾虑张举人的个人感情,还要应对滦州豪绅莫名其妙出现的权力野心,同时也要思索与洋人合作的最终底线。在这几件事面前,关于陆军预备大学堂结业考核的事情已经可以置诸脑后了。 然而就在第二天下午,陆军预备大学堂方面很快就回复了袁肃的电报。 复电的署名依然是胡龙骧,袁肃在接到电报之后不得不感慨,这位胡学长还真不是一般的有心人。不过当他看完复电的内容时,心情却没有接到电报时那么有感而发,因为胡龙骧很果断的拒绝了自己的请求,只说学堂从始至终没有这样的先例,滦州距保定又不是太远,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返回学堂。 虽然有几分失望,但这一切袁肃早有心里准备,毕竟自己从一开始都是抱着侥幸的心态在处理这件事,能否成功只能听天由命。 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彻底搁置下来,稍作了一番犹豫,他随即又发了一封电报过去。 这次的电文不像昨天那样精雕细琢好几个钟头,前前后后只有百余字的内容。 在回电里,他没有再多要求胡龙骧给予自己开方便之门,仅仅是“请求”胡龙骧能在进行策论考核的当天将策论命题转发到滦州,自己会遵照毕业考试的策论命题尝试着答论,并且尽快将策论发回保定交由执考官审评。 他在电文后面做了补充解释,自己并不奢望学堂方面会对自己的策论特别的照顾,甚至也不在乎是否有执考官审评自己的策论,仅仅是以此表示对学堂多年栽培的尊重,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有始有终的安慰。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件多此一举的事情,不过袁肃却希望能通过此举,让学堂方面知道他是一名有诚心诚意的学员,顺便还能在陆军大学的教学历史上留下一笔。无非只是抽空写一篇论文的而已,他不信凭借自己超前的思维还无法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 同样是在这天下午,王磷同按照昨天袁肃的吩咐,召集了滦州三县五镇大大小小官吏,连同邀请了一些熟络的社会名流、地主乡绅等等,在滦州知州衙门召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大会。之所以说规模庞大,单从到场的人数上来看,的的确确要比谘议局成立典礼的场面要庞大,毕竟各县各镇从主官到辅官再到师爷、文案、衙役等等,总共的人数也接近百余号人。 袁肃准点来到州府衙门参与这次大会,王磷同自然是迫不及待能够宣布就任共和政府民政长,因此这次大会从始至终没有过多形式化的东西,除了王磷同和袁肃各自简短的发言过后,几乎连记者问答和私人采访环节都省了。 一番十分有效率的前奏过后,王磷同正式公布了滦州共和政府各部的名单,设民政部、商务部、财政部、农林部、交通部和教育部六大部门,委任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