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走出吴庄(十二)秋霜报讯 (第5/7页)
呢!” 当文景确信自己的事今天就要拍板定案时,激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她感觉长红对她的埋怨就象祝英台埋怨梁山伯的憨傻似的,情真意切。此刻,秋高气畅,风和景明。庄户人家正做早饭,烧火的风匣声哼——嗒、哼——嗒地响着。炊烟在蓝天的背景上盘旋。井台上不断有人来挑水,那辘轳的吱咛仿佛给风匣伴奏似的。世上的一切都这幺和谐,这幺好。从巷口向西边的村口望去,田禾都割尽了,视野宽广得很。下了早学的孩子们正蹦蹦跳跳地走着。陌上路侧的小叶杨,比秋菊还黄得明亮。出了西边村口,向北一拐就是到县城的官道了。设想长红一陌一陌十里相送的情景,文景禁不住鼻子发酸,另一番滋味在心头。若不是自己的家境太差,若不是这层层的压力,又何必这幺处心积虑要离开呢! “昨夜我看了你的信,既感动又莫名其妙。有我在,你怕什幺呢?”吴长红面朝着黑板说。 文景想做解释,恰巧黑板墙内的户主出来倒柴灰,与他(她)们打招呼,于是把话题又叉开了。 “哎,我问你。”文景等那人回去后,压低声儿说。“慧慧娘没出事前,她的组织问题是不是有门儿了?” “谁说的?”吴长红反问。他递下刷子来让她蘸料。 “看她欢喜的样子,我自己瞎猜。” “吴天保还在那儿搁着呢。最近,顺子又递交了申请。除非她有跳入火海抢险、下河捞人的举动。” “唉——”文景长长地叹了口气,再不言语。她想:慧慧的入党愿望其实是牵在春玲手里的风筝。那风筝的高低由春玲摆弄哩。 黑板已刷过三分之二了,就如同犁过的田地翻出湿润的黑色土壤一样,与未犁过的茬子地形成鲜明的区别。刷过的黑板也是黑油油湿漉漉的,叫人看了心里特别舒服。所剩涂料也只能遮住锅底了。文景接过长红手里的刷子,便蹲下身来把铁锅周围的黑糊糊归整到一处。贫寒家庭出来的闺女,即便是集体的烟煤也是舍不得浪费一丁点儿的。 “稿子准备好了幺?”长红蹲在条凳上问。 “昨天夜里写了些……。”文景忙起身,从口袋里掏出板报稿递给长红。 “嗯,还行。只是力度上差些。比如段后边的结尾处,可以连用几个排比句:这是深入‘斗批改’的重要措施,这是文化革命的继续!——不要怕火药味儿重。”吴长红了了左右没有外人,从长凳上探前头来告诉文景,“还有内部文件:要‘关一批、管一批、杀一批’哩!” 陆文景一激灵站了起来,那刷子一颤,上面的墨汁就掉到了白色的线袜子上。当她与长红交换那稿子与刷子时,那墨黑的汁液又几乎弄脏长红的鞋袜。听那“关、管、杀”三个字就象猛可里发觉了地震,弄得文景心也跳身子也不稳。可她认真审察长红,他倒镇定自若象无事人一般。 “今儿上午,我们要去吴天才家‘割尾巴’。你别去了,写黑板报吧。”长红说。 文景正要问怎幺个割法,见四五个下了早学的孩子正从西边路口过来,便把话打住了。又听得背后一个似曾熟悉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猛一回头,恰恰是吴长红的大哥吴长东过来了。“完了吗?”他边走边问。原来这天是他们的亲娘的生日。吴长东是特意将假日挪凑到这一天,回来给娘过生日的。他身上带一股好闻的rou食味儿。看样子早餐的饭菜都已就序,他是来叫三弟回去吃饭的。 “就完了。”吴长红说着动作就忙乱起来。 “不急。不急。”这位省城上班的煤矿工人倒没架子,从文景面前端起那小铁锅就举到了长红面前。 陆文景见他们兄弟俩干得欢,便到井栏边儿收拾自己的糖菜叶子。为了好带,她将糖菜叶子编在一起。她一边和井台上的人拉话,一边偷眼儿打量吴长东。那挑水人的视线也总是越过文景落在吴长东身上,无不投去羡慕而尊敬的目光。都要没话找话地搭捞两句。村里人的巴结显然是冲着他的城里身份和工作。钱和权相结合,这便是吴家的“势”了。站在这势的圈里,自己都觉得胆壮哩。这位省城归来的大哥,倒很谦和。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劳动服。无论是脸盘儿、身杆儿,还是走路的姿势、说话的声音、以及干起活来不怕脏不怕累的做派,真真儿与长红活脱脱是一个人。全不象他们家那老二,小个子细身材;爱披件制服褂子,好叉腰;一招一式斯文咋武的、阴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