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1章 龙珠归来16 (第4/9页)
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以孝敬母亲闻名。有一次苏母久病不愈,苏耽忧心如焚,暗中祈祷仙佛愿意自己代母受病,只望母亲早日康复,苏耽的孝心感动了神灵,梦见仙人授意说:牛脾山顶古树鲜桃,吸日月之精华,已成仙果.摘食之,可愈治母病。又告诫道.只是仙物不可妄求。一而三、再而四,七颗足矣,切忌多贪。第二天,苏耽果然在牛脾山顶找到了仙桃,只是因一时高兴,忘记了神人的告诫,尽兴采摘了满满一筐。苏耽背着满筐仙桃飞奔下山。跑到山腰,脚绊石头摔了一跤,满筐仙桃遍地乱滚。苏耽急忙爬起捡拾,左寻右找也就拾到七颗。苏母吃了苏耽带回的七颗仙桃,病体顿时痊愈。后来,那些散落山腰的仙桃全部化作了石头。郴州志载:仙岭有桃石,剖之纹核如生,世传仙桃。马岭山亦多虺蛇杀人,服之可解。如今,仍常有人在苏仙岭山腰拾到桃石,研粉冲服,百病可愈。有一个极虔诚地到彬州苏耽仙坛去求药的人,桃子落到坛上。有时候一次就落下来五六颗。桃子形似石块,赤黄色。把这桃子砸破,见里面似乎有三重核。把它研细饮下,能治百病。治邪气尤其有效。 水部员外郎杜涉,曾经看到一个江淮一带的买卖人,用桃核的半张壳量米,正好能装一升,说是从九嶷山的山溪中拾到的。山溪源在吴中。山中没有其它树木,全生长着桃树李树,桃树结的果子直径三尺二寸长。用它的核熬汤喝,可以延年益寿。吃它核中的仁,可以治咳嗽。小桃温润,咳嗽时吃了它就能止住。一般人称这里是“桃李原”。原上有个石洞,洞中有乳水。世间传说,秦时战乱,到这里来避难的吴国人,凡是吃过这里的桃李的,都成仙而去。杨子留后吴尧卿家,有一个雇用很久的老长工。有一天,老长工拿来一个可容纳好几升米的大桃核献给尧卿。尧卿知道这不是个寻常之物,就将桃核稍稍磨了磨,掏里边的桃仁吃。吃完之后,他觉得浑身轻捷有力。尧卿做官贪婪残暴。毕师铎发起的那场灾难,把他投到宅后的一口井里整死了。后来有人得到了尧卿的故居,才知道他的尸体在井中。把尸体捞上来一看,全身都腐坏了,而脏腑里有成型的金器。 无独有偶,唐朝御史中丞史论在齐州的时候,出外打猎走到一个县的边界。他在一座寺庙里歇息,闻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问这里的僧人。僧人来不及隐瞒。就说附近有个人施舍给他两枚桃子,于是便从经案下面拿出来献给了史论。桃子大如饭碗。史论当时饿了,把桃子全吃了。桃核像鸡蛋那样大。吃完之后,史论详细盘问桃子的来历,僧人笑着说:“刚才我说的,其实是假话。这桃子离此地十多里远,道路又很危险。贫僧偶然间走到那里看见了,觉得奇异,于是摘了几个。”史论说:“我愿扔下马与随从人员,跟和尚一起去。”僧人不得已,只好带他去。他们穿过灌木丛,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条河边,僧人说:“史中丞恐怕不能渡过这条河。”史论坚决要过,便依照僧人的样子脱掉衣服,用手举着衣服游了过去。上岸后,又经西北方向,涉过两条河,爬山越涧,走了好几里,来到一个地方,只见到处是奇泉怪石,与人间大不一样。这里有几百棵桃树,枝条垂到地上,树高只有二三尺,散发着冲鼻的香味。史论与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饱了。史论脱下衣服,想尽量多包几个,僧人说:“这个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贫僧常听方丈说,过去有人也曾到过这里,带了五六枚桃子,结果迷路出不去了。”史论也怀疑僧人不是寻常人,只拿了两颗就往回走。僧人极力劝诫史论,回去之后不要跟任何人说起此事。史论回到齐州后,派人去叫僧人来,僧人已经郁郁而终。据后人说此桃未熟之先,坚硬如木。已经八九分熟,即宜速摘,不然至夜就自己堕落。成熟之桃,大似钵盂,皮薄如纸,食时必先将桃放于盘内,用筷子在桃的上面戳一小孔,以口就孔吸之,液汁甘芳,直透胸臆,吸尽时只馀指顶大桃核一枚,棉纸厚一张桃皮而已,真仙果也!园中皆供桃仙,香火供奉,不敢有忤,谓忤神则一夜桃落地上,嘴皆上仰。此则当地迷神之谈,不足为据也。 这样的桃核所在多有。五代时,蜀王建王朝有位词人叫文谷,是个古玩收藏观赏家。一次,文谷到中书舍人刘光禄家作客,刘光禄欣喜地告诉他:今天刚刚跟两位客人约好了,来看我的桃核杯。文谷正想问刘光禄什么缘由,二位客人来了。其中一位是城山道士刘云,另一位是升宫客沈默。刘光禄对两位客人介绍说:这位文谷员外也是一位奇士。说着,让家人取出桃核杯给他们观赏。这只杯子阔有一尺多,上面纹彩灿烂光亮,是真蟠桃的果实。刘光禄说:我少年时,一次游华山,遇到一位道士,用这枚蟠桃核汲取山泉水洗脸,我看到后非常惊异,恐慌。道士笑着说:'你想要它吗?'之后,将半片蟠桃核送给了我。我珍藏它有年头啦!看过蟠桃核杯后,道士刘云从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