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_第459章 龙珠归来1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9章 龙珠归来14 (第4/9页)

型的妖灵观念的体现。古人认为,日食、月食是天狗在吞吃太阳、月亮,碰到日食、月食,就要敲锣打鼓,把天狗赶走,把日月救出来。这个方法并不是只在民间流行,官府也是如此,《周礼》中有名为“鼓人”和“太仆”的官,专门教周王在救日月时如何敲鼓。不仅敲鼓,还要用箭象征性地射射天狗,还要在庙里举行祭祀,祭品要用丝绸和牲畜。官府严格规定了不同级别的人营救日月时使用的不同工具,比如天子用五只鼓,诸侯用三只鼓,再往下连鼓也不能用。要是超标了,孔子又要骂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救日月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左传》里的记载很多,可见当时的看法是比较一致而普遍的。要是日月都是神仙,还会斗不过天狗?还用得着凡人来保护?你什么时候见过古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被一只草狗追得到处乱跑?

    日月没有成为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中国的教门特别注重偶像,上至最高上位者玉皇大帝,下到不入品的土地爷,都有自己的形象,可是谁拿得出太阳、月亮作为神仙的玉照呢?基本上说,三足乌和蟾蜍代表的太阳、月亮,但是你只能说它们是太阳和月亮的形象代言人,却不能说它们就是太阳神和月亮神本身。《楚辞九歌》中的东君太阳神,应该说是个例外。诗中对东君的形象有细致的描述,比如驾着龙车,穿着青云衣、白霓裳,手拿长箭,手下还有不少随从。但是这个形象后来并没有流传开来,被大家普遍认同,我们只能说,在某些地方太阳有神仙的形象。奇怪的是,虽然日月只是一方之主藩国,但享受的却是成佛作祖的待遇,有国家神道设教。从商朝开始,每年春分和秋分要祭日,设酒杀鸡作食,以示对太阳迎来送往之意。到了周朝,待遇更加好了,每年祭祀日月多达八次。秦汉以后,这个传统依然保持,至少每年的春分秋分要杀牛宰羊,给两位讲师打打牙祭。太阳和月亮在敕封和待遇上的反差,也许与教门信仰的一些规律以及中国血脉崇拜的思维方式有点关系。

    享受人间烟火的还有其他神祗,譬如盖房子时,要先祭地神,才能动土;收获时,要祭谷神;出海捕鱼前,要祭海神;从史书上关于“西门豹治邺”的记载看来,在战国时期还存在以活人祭河神的风俗;电影《红高粱》表明,在20世纪前期,人们酿酒还要祭酒神。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从现代的少数民族来看,这种信仰状况更为突出。从一些岩画、神话传说和目前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来了解,有些民族的发展虽然早已脱离了原始社会,但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等原因,仍旧保留着许多原始的信仰崇拜方式,这些都是现代人研究那久远的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例如,我国西南的藏族支系纳木依人和柏木依人,认为天神主管天下万事万物,每年正月初一黎明时各家要在房檐下以酒rou饭菜举行祭祀天神的仪式,祭罢将祭品抛向天空。鄂伦春人认为月亮是帮助他们夜间狩猎的神灵,每年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五都要向月亮叩拜。阿昌族则将太阳神和月亮神供奉在住房围墙的墙洞里,内放一个花瓶、一只竹杯,经常烧香敬奉。贵州的一些苗人发现天上流星的坠落方向是自己所在的村落,便认为将有火灾降临,于是全村凑钱买一条狗,由苗族巫师主持退火仪式,然后杀狗祭献。台江一带的苗族凡要开荒,必须先到地神像前烧三次香,然后才能动土。这些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古岩画,是文化的“不动产”。表现成这样子不足为奇,大概是这里很久以前的土著留下的,不足为奇……”我有意无意隐瞒了关于古神的一系列事情。

    我和游慕容正在转着圈地看,忽然茶碗的另一边上,那层虫豸蜕动了动,渐渐隆起一块来。

    我和游慕容同时后退一步,握紧了手里的武器,昆类虫豸的残骸向两边分开,露出一个皱巴巴的东西来。

    这东西还在渐渐膨胀,于是我和游慕容好像看见了那些岩画石刻从地上活生生地长出来……那是一个活着的怪物……

    隆起来的那东西,是一个正在膨胀的虫蜕,对,是一个虫蜕,但是一个谁都没见过的,其大无比的虫蜕。

    不过如果只是大一些的话,我和游慕容早已经看麻木了,这龙脉走到最后,哪有个不大的东西呢?可是这个虫蜕不只是个头大,还有奇怪的形状和颜色,并且,祂是正在裂开的,而裂缝里,正有个东西在慢慢地拱出来,就象是坡面上雕琢刻的怪物正爬出来。

    这东西看起来像一只八脚怪,但是腹部细长,后面还有一条粘粘糊糊的尾巴,身上毛茸茸的,生有一节节环形的花纹,乍一看倒像只百足虫,然而最可怕的是这东西的头部……那是一颗人头,并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