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6章 中国女神 (第4/4页)
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过夏、商、周三代,终于融为了一体。黄河中上游部落的集合图腾为龙,与中下游的凤(鸟)相结合,于是龙凤呈祥,形成了华夏族。而其图腾“鸟”,据学者考证,后来就演化成了西王母,“西”字在此不是指方位,古代“西”同“栖”,是鸟栖在树上的意思。再后来,虽然名称不断变换,但始终就没有离开过泰山,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因为曾拉出了黄帝来做赵家的祖宗,而这位泰山女神当年曾帮助黄帝战胜了蚩尤,宋代以后,碧霞元君的称谓才逐渐固定了下来。 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称宋真宗东封泰山,“命有司建山祠安奉(女神),号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清代福格的《听雨丛谈》说:“礼岱者皆祷于泰山娘娘祠庙,而弗旅岳神久矣。”明末著名散文家、游历甚广的张岱说:“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大部洲所无”(《琅琊文集?岱志》)。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说:“齐鲁道中,顶斋戒弥陀者声闻数千里,策敝足茧而犹不休,问之,曰:‘有事于碧霞。’问故,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交相愿,而神亦靡诚弗愿。”泰山地区还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泰山老母与老佛爷争夺泰山,约好以先到者为胜,老母为女子,当然跑不过佛爷,但她小施智慧却成了胜利者。老佛爷不甘心失败,气得拔光了山顶上的树。这个故事的表层含义是解释泰山山顶上为什么没有树,而深层含义却表达了民众对泰山老母的信仰与喜爱。” “语焉不详!”石苓人摇头,“虽然有自古以来,但何时被称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却语焉不详。宋代的史书《宋史》、《文献通考》等,对宋真宗封禅记述甚详,但均未提到给泰山女神加“碧霞”的封号:只有一则轶闻,宋真宗受封于泰山,玉女池中,石人浮出水面,乃玉女。宋真宗昭令疏浚汤池、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又命有司建祠并更名:“昭真祠”,遣使致祭,赠予“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圣帝女”之雅称。明代的各类著作中,多有提及泰山女神的,但也未说明何时加封。”他又换了几个关键字,语气凝重起来:“关键字,女神,元君、蚩尤……” “黄帝战蚩尤之迷蛮,咸所未禁,归息太山之上,太真西王母元君遣使者授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砂为文得真符,裁其密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法理则克成矣。再请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阳箓之会,灵宝五符五胜之文章。黄帝细心研读玄子之术,遂以法理克蚩尤成于中原。” “太一神、灵宝经、西王母氏族,原来如此!”石苓人神色激动,显然亟欲和人分享发现:“水月,你还了解崂山道士么?“ “动画片?”我愕然。 “当然不是,是治《灵宝经》,拜汉人张廉夫的崂山道士,不是现在的全真教崂山分支、武当山崂山道院。” “我查筒子楼案也博览群书,甚至接触了不少宗教人士,为什么从没怎么听说过这个道教分支?” “嘿嘿,据说是某一次改朝换代后没有被朝廷确认,自行消失了。因为他们好象不喜欢设庙住持,喜欢云游、好道术道法,以斩妖除魔为己任。而且信奉的人员本来就很少。” “那,我们去拜访一下你那老师如何?”石苓人提议。 “这……”我说:“那个老师也是照本宣科吧!“ 石苓人果然是神通广大,他给左博生打了电话,一会就有回音,说写了那论文的教授也是首都大学的叫做余万里,不过因为有伤风化被开除了。直到现在都还臭名远扬,因此好久没回过学校!” “哦,那我更想找他了。”石苓人说。 本书已上架,希望大家看完章节后进到《装绅弄鬼》熊猫看书书页给予支持,大家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收藏,每一张月票,每一条评论,每一个订阅都是对《装绅弄鬼》莫大的支持,也是作者波将金写作的动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