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3节 (第2/4页)
花钱就很是大手大脚了,新来的这位看着也不是个会吝惜钱的主。 果真不是亲手赚的钱花着不心疼么! 令嘉暗自点评,这话语气勉强算是到位,但表情还是多了几分僵硬,少了几分夸张。由此可见,论拍马屁这项技能,淳朴的燕州人当真是运差于京城的人。 但她自不可能出言指点,只若无其事道:“过些时日,我表嫂家还会送些匠户过来,你看着一并料理就是。” 这个“看着”里头深意多多,只看个人悟性。 单凤娘面不改色地应下。 至此公事告一段落,若令嘉是个热络的性子,那就该留着单凤娘多叙会话,怎么也有傅三夫人的一番交情在前。 只可惜令嘉的性子与热络并无关系,索性也无需她热络,只单凤娘会来事就够了。 单凤娘以傅三夫人为话题,引着令嘉说了不少话,谈话间竟是不动声色地就将燕州上下需要令嘉注意的情形说了个遍,她也知道傅家能耐,对燕州明面上的人家都只粗略地说了说,却尤为详细地将王府的情形介绍了一番。 殷至今不过第四朝,但宗室制度却是变过数次。 于□□时,天下初定,地方多有不平,□□实封诸子各地,以安定地方。时日一久,藩王分割诸地,据兵马而自重,听调不听宣。□□察觉有萧墙之患,他冒着外戚之患,为德宗择选了其将门出身,才能冠绝儿郎的庄懿皇后为妻。 至德宗时,德宗虽是嫡出,却是幼子,兼之秉性软弱,各地藩王自恃权重,自是不服,庄懿皇后苦心孤诣大半辈子,方才削去藩王这块腐rou。轮到下一代时,她吸取这番教训,只虚封膝下诸子,令其居于京中。庄懿皇后一朝身死,因其太子立得匆忙,非嫡又非长,不得人心,诸王勾结禁军叛乱,待太子平定,诸王又多已逃到地方,与从庄懿皇后手下幸存下来的两位藩王勾结,最终酿成了六王之乱。 再到英宗,他的兄弟只幸存了一个,膝下儿子也只得两个。就这么点宗室人口,英宗硬是搞出区别对待,兄弟一家都留在京中,太子封于东宫,次子就藩封魏王,只这次藩王的权限比之□□时被削去大半,行政、刑名、兵事诸权统归地方三司,唯一给藩王留下的就是地方税贡……中的一小部分,就这点还得从布政司领。不过到底是心疼次子,英宗还是在给次子在洛阳近郊划出五万顷余良地位庄田,那可是整个大殷除雍京外最值钱的地,魏王民间俗称都成了“洛阳王”。如此厚待,英宗尤且担心次子的钱不够用,将地方上的盐、酒、茶权都交给次子,只留了个矿铁这条底线。平心而论,英宗在政治的考量之外,把能给的都给了次子,但仍不防明烈太子突然身死,魏王继为东宫。 到了本朝这位大安帝,他的儿子比他爹英宗多,他却远不如他爹大方。就藩虽还是就藩,但盐、酒、茶的经营权都没了,赐的庄田数量也就他当年拿到的两成。此外为了管教儿子,王府长史皆由皇帝直封。不过据说,萧彻当年封王时,皇帝是打算大方一回的,只可惜被萧彻一口拒绝。等萧彻在燕州成就一番威名,请封于燕州,皇帝不得不应下时,有些事情就变得很麻烦了。 说起来,燕州是边关多战之地,有重兵作防,鉴于萧氏那源远流长的内斗前科,皇帝或可蒙蔽于爱子之心而许燕州,朝堂上那群身着朱紫的天下第一等聪明的相公之所以会放纵这个后患多多的决定,却是因为不得已。 谁叫北狄出了个耶律昌呢! 前任汗王第十子,现任北狄北院之主耶律昌实乃不世出的奇才。自他领兵起,大殷在河套之地防线便是节节败退,朝中都开始议论是否要收缩河套防线了。也就萧彻自云州横空出世的那场大胜前,折了耶律昌手下大将兀力思,耶律昌的嚣张气焰方才收敛些。 也就是为了抵抗耶律昌的攻势,萧彻封于燕州的决策才如此轻易地被通过。但封地给了,权限又要给多少呢? 殷朝并非没有皇子被封于边区的前例,但那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