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52页 (第1/2页)
一问才知道, 是茶馆的老板为了生意, 花大价钱把他们请来的。于是就抓茶馆的老板, 茶馆的老板再喊冤——他们所以出大价钱重新聘请说书人,是因为从这两个话本子开讲之后, 茶馆的生意就较往日好上两倍不止。他们怎么肯放弃如此赚钱的话本子,改说别的? 不说也不行。皇帝手里可是有着翰林院、国子监、博学鸿儒司几个文人汇聚之地,让他们给皇帝写上几个歌功颂德的话本子, 不是什么难事。锦衣卫给那几个茶馆老板的任务,就是让他们的茶馆不说《西英烈记》和《宁远传说》, 改说歌颂皇帝仁孝的事迹。 皇帝还是要脸的, 他没有让京中所有茶馆马上都传播自己的事迹,而是想循序渐进的每天多出几个茶馆来, 务必不让百姓们发觉茶馆改说自己仁孝, 是有人在幕后推动。 真的是有对比才有伤害。比起《西英烈传》与《宁远传说》场场爆满, 歌颂皇帝的茶馆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没办法,皇帝又不是二十四孝中人,他所谓仁孝的事迹, 也不过就是多年如一日的按时给先皇请个安啦, 替先皇尝过药啦,比起那两个话本子来乏善可陈, 甚至一般大户人家的子弟都能做到。 等到京里所有茶馆都开始为传播皇帝仁孝事迹时,百姓们上茶馆的热度终于消了下去。说来百姓自有生活智慧,他们听出来那些所谓的仁孝, 是大家想做都能做到的事,可是没有一个人宣之于口。大家选择不听,这总可以吧? 成功恶心了京城百姓一把的皇帝,听说京里已经没有了贾代化的传说,才算是松了一口气,恨恨的让锦衣卫查宁国府是不是在后头推波助澜。 最后查出来了,是两个从西北进京赶考的举子,在家乡听多了贾代化的英雄事迹,又赶上自己到京时间太长,盘费不足使费,便想出了写话本子卖的主意,那两个举子连宁国府的大门往哪儿开都不知道。 就这,两个举子也以蛊惑人心的罪名,被革除了举人功名,还被直接押解回原籍,永世不得参加科举。如果不是茶馆里还流传着自己仁孝的故事,皇帝更想让那两个举子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不过派去押解举子的是锦衣卫的人,皇帝觉得很快自己就能听到好消息。 天不从人愿这几个字,好象是替皇帝量身定做的一样,从他命贾代化重返西北边关那一日起,便如影随形的跟上了皇帝。 四五日后,脸上苦意更浓的锦衣卫指挥使,再一次出现在养心殿里:“回圣人,押解两名举子的马车翻车了,车掉进了深涧之中,车上的人……” 皇帝听了微微一笑:“这一次总算做得不错。”两个举子死了,自己也能消一消胸中块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