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7/20页)
道到头来会落个万般无奈,一身咎戾!” “总由于我是不祥之身,连累了你。” 越是这样,越使得龚定庵觉得对不起她,亟思补过,这样想着,便即问说:“燕红,我要为你做些什么事,才能让我心里好过些?” 燕红想了一下说:“我想离开这里。” “离开杭州?”龚定庵问,“回蒲州?” “不!‘故乡无此好湖山’。古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我又怎么能舍得西湖?” 说着,星目斜睇,樱唇微冁,龚定庵不由得绮思荡漾,“一半勾留是此湖,”他问,“还有一半呢?” 燕红即时将脸色一正,双手合十,眼观鼻,鼻观心地说:“慎毋造次。” 这是当头棒喝!龚定庵顿觉心底清凉,也是合十当胸,低头说道:“某知过矣!” 燕红亦即恢复常态。“我想到湖上去结茅,”她说,“你看如何?” “你是说结茅?”龚定庵特为问一声。 结茅是出家人立下宏愿、苦修的一种方式,在深山人迹不到之处,结一座茅棚,逐渐兴起香火,但未闻比丘尼有此苦行。燕红知道他误会了。“我是说,你能不能另外替我找一座庵?”她说,“当然就是在西湖上。” “一定有。”龚定庵问,“你总要有人做伴吧?” “是,不过不宜人多。” “那当然。人不但不宜多,而且不能俗。等我想想。” “看见燕红了?”吉云问说。 “嗯。”龚定庵淡淡地答应。 “我倒是蛮喜欢她的。”吉云说道,“可惜薄命!如果不是姓杨的太可恶,闹出事来碍着老太爷的官声,我一定把她留了下来。” 龚定庵因为吉云对燕红显然耍了手腕,存有反感,此刻听她振振有词,到底是风凉话呢,还是由衷之言,不免困惑。 继而转念,倘说她很喜欢燕红,现在既无利害冲突,应当更喜欢才是。不妨拿这一点来试一试她。 于是他说:“燕红很想换个地方。” “为什么?”吉云问道,“是嫌那里不好?” “大概是的。” “我看蛮好。” “人各有爱憎,你认为好的,她未必觉得好。”龚定庵又说,“要住得舒服,地方对劲,人也要对劲才好,我看她跟白衣庵的人,似乎处得不太融洽。” “那也难怪。燕红有点孤芳自赏的模样,再说她一肚子的墨水,总也要找个人谈谈。” 吉云倒是了解燕红的,龚定庵便进一步跟她商量:“你看能不能另外替她安排?” “城隍山上有一两处庵堂,不妨去看看。” “西湖上呢?” “城隍山上不望得见西湖?”城隍山便是“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吴山,相传北宋词客柳三变写了一首词,盛赞由吴山眺望西湖的景致之美,使得金主完颜亮起了南侵的念头。龚定庵觉得吉云的建议不妨考虑。 “燕红自己想在西湖上找一处清净的地方,同住的人不宜多、不宜俗。” “人不要多好办,至于是雅是俗就难说了。好在城隍山也不远,你不妨常常去陪她谈谈。” “我又不是常住杭州。”龚定庵疑心吉云也在试探他,态度便又谨慎了。 “现在空谈亦无用,要她自己去看了再说。” “到哪里去看?素不相识,贸然登门,就看中了又将如何?” “总有办法好想,”吉云说道,“跟当家,或者知客谈一谈,看跟哪几家有来往的,其中一定有我们家认识的。” 龚定庵想了一下说:“你能不能先替她去看一看?” “好的。我明天就去。” 看样子她很热心,似乎真的喜欢燕红,龚定庵心里觉得很安慰。 第二天一早,吉云就带着丫头,坐轿出门,直到傍晚才回家,很高兴地跟龚定庵说,她找到了两处地方。 “一处是在山腰,后院望得见钱塘江,风帆点点,远眺最好。”吉云说道,“那里是吴状元家的一座家庵,一位老师太带着两个带发修行的徒弟,都粗通文墨,人还不俗,脾气也好,跟燕红一定处得来。” “还有一处呢?” “还有一处,也是吴家老师太提起来的,山顶上一座莲花庵,老师太原是秀才娘子,想收个徒弟,要知书识字,见了燕红,一定中意。” “她中意燕红,燕红中意不中意她呢?” “我看也会中意。” “何以见得?” “我去看了那老师太了。”吉云说道,“人很和气、健谈,我虽不大懂佛学,听她谈禅倒有些意味。有个老佛婆做伴,烧得一手好素菜,我还扰了她一顿。” “有没有留下些香金?” “我在缘簿上写了五两银子。”吉云说道,“你如果有兴,明天就当作替我送布施去,顺便找她谈一谈。” “好!”龚定庵说,“我明天先跟燕红谈一谈。” 哪知燕红一听是吉云所觅得的处所,不容他往下说,便即表示谢绝。 “谢谢吉云夫人的好意。我想我还是自己找。” 龚定庵愕然:“你不愿意她替你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