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7/17页)
以宝易宝?” “我想,这没有什么不行。他原是干这一行的。以宝易宝,他又好多做一笔生意,何乐不为?我看,你们当面谈吧!” 果然,王秀才对此颇感兴趣,问龚定庵预备拿什么来交换。 “我有一部好帖。” “这是‘黑老虎’,价钱很难估。”王秀才说,“定庵先生不妨谈谈,是怎么样一部好帖?” “娄寿碑。” 王秀才对此道也是内行,听说是“娄寿碑”,心中一动,便即问道:“是朱竹垞收藏的那一部?” “哪里还有第二部?” “怎么?”李增厚插嘴问说,“是孤本?” “海内孤本。”龚定庵问,“你有没有六一先生的《集古录》?” “有。” “孙渊如的《寰宇访碑录》呢?” “是在——《平津馆丛书》当中?” “不错。” “那也有。” 李增厚将欧阳修的《集古录》、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都去取了来,龚定庵先翻开《集古录》,其中有一条记着:“娄寿,字元考,南阳隆人,初而岐嶷,有志行,好学不厌,隐居不应征辟,门人谥玄儒先生。” 接着再检《寰宇访碑录》记“玄儒先生娄寿碑”,道是“八分书,熹平三年正月。原石已佚,此宋拓本。” “孙渊如所说的‘此宋拓本’,就是寒斋所藏的那一本。康熙朝先由何义门所藏,复归朱竹垞。不但原石已佚,而且人间别无第二本,是不折不扣的孤本。”龚定庵又说,“此碑肃括宏深,朱竹垞评为‘汉隶第一’,足与飞燕玉印匹敌。” 王秀才笑而不言。李增厚便即催问:“你的意思怎么样?” “娄寿碑是宋拓中的精品,如说能与玉印匹敌,这话,实难苟同。” “那么,我另奉五百金,这就差不多了吧?” 看龚定庵很痛快,王秀才也就答应了。 “交换是谈成了,如何易手?”李增厚问,“你的东西不在手边?” “在杭州。”龚定庵答说,“我要先到上海,看一看家父,再回杭州。两兄有兴,到杭州度岁如何?” “年下都有点杂务,而且我还在服中,亦不便远行。我看你们两位约定一个日子交换吧!” 于是约定,由王秀才在腊月中旬,携玉印到杭州成交。为了示信起见,龚定庵行囊中还携有二百两银子,全数付了王秀才,而且由李增厚作中,立了一个草约,然后小饮尽欢而散。 再下一天,龚定庵方由李增厚陪着去看徐秉义的坐落在昆山之阳的故居。昆山在昆山县西北,本名马鞍山,孤峰突秀,圆圆的像一只覆着的碗,山上极目湖海,了无遮蔽,是登临远眺的好地方。 此处是二陆——三国东吴大将陆逊的两个孙子陆机、陆云出生之地,如蓝田种玉,而玉出昆冈,所以又名之为昆山。但昆山这座山,早已割归松江府的华亭县,昆山县变成有名无实了。 但名山胜水,天下相共。龚定庵北顾马鞍,林木秀润;南望秦始皇的驰道,虽无遗迹可寻,但附近还保留着一个“秦皇走马塘”的地名,足以发思古的幽情。房屋一直有人在住,相当完整,只要稍加修葺,便是个养静读书的好去处,问价仅只一千两银子,龚定庵毫不考虑地便算看定了。 十二月十九日,龚定庵从上海省亲归来的第十天,王秀才应约而至。龚定庵是早将娄寿碑及余银三百两预备停当。双方一揖让之间,便完成了交易。王秀才年下事忙,连留他吃顿饭,都没有工夫,原船而回。 这将近一个月的工夫,龚定庵对这方赵飞燕玉印,魂牵梦萦,一旦宝物入手,自然是废寝忘食,观玩不尽,找出一大堆书来,考订玉印的源流,写成一篇《玉印说》,兴犹未已,高声唤他的爱妻说:“吉云,我想作几首诗,劳驾写一写。” 吉云欣然应诺,剔亮了灯,磨浓了墨,取一张玉版笺铺开,握笔问道:“题目是咏赵飞燕玉印?” “是的。”龚定庵先念题目: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文曰:‘婕伃妾娋’。既为之说载文集中矣,喜极赋诗,为寰中倡。时丙戌上春也。” “怎么?”吉云问道,“你还要四方征和?” “文人好事。如此之事,岂可不好?”龚定庵说,“诗是五律。” “寥落文人命,中年万恨并。 天教弥缺陷,喜欲冠平生。 掌上飞仙堕,怀中夜月明。 自夸奇福至,端不换公卿。” 龚定庵一口气念了下来,问一声:“记得住吗?” “记得住。” 既然记得住,他便去作第二首,但录诗的吉云,却因“天教弥缺陷”这句诗,大有感慨。原来吉云两举皆男,而龚定庵常说:“总得要生个女儿才好。”先以为他只是随口一句话,如今看诗意竟是以得赵飞燕玉印,可补无女的缺陷,足见认真,就不能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