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9节 (第1/3页)
“微臣就此请教孟子,”惠施点头道,“孟子解释说,得民者,可做天子;得天子者,可做诸侯;得诸侯者,可做卿大夫。国不以民为本,就不能得民。国不得民,必危!” “好好好,”魏惠王竖起拇指,迭声叫道,“老夫子说得好哇!” 眼见太子、上卿、惠施果如此前所料,结为一体,庞涓真正急了,拱手奏道:“陛下,流民之事固大,军备之事更是不可松懈!河西失陷,数百里沃野一夜之间尽为秦地,陛下所失之民何止五十万?陛下,处战乱之世,无兵则无国,无国何以有民?” 庞涓一席话,竟使魏惠王无言以对,顾左右道:“这——” 庞涓向孙膑连递眼色,希望孙膑能顺着他的语意说下去,孙膑却似没有看见,端坐依旧,一语不发。庞涓大急,以肘顶他,小声催道:“孙兄?” 魏惠王听得真切,急将目光转向孙膑:“对了,孙爱卿,你还没说话呢!” “回禀陛下,”孙膑抱拳道,“据膑所察,边民流失,皆因赋税过重,役民过频。流民所去之处,多为秦地。秦公特别颁布法规,凡魏流民至秦,所垦之田全部归己,十年免丁,五年免税。逾越此期,丁四抽一,获十抽一。膑又察知,此法是秦公专门针对魏国流民而立的。” 孙膑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魏惠王掏出丝绢,擦把冷汗:“嬴驷这是釜底抽薪呐!” 朱威也似恍然大悟,附和道:“陛下,孙子所言,句句是实。前几年,流民多在西河以东、安邑以西诸郡,如今连酸枣、邺城、上党边民也都扶老携幼,不远千里赴秦,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陛下,”惠施微睁双眼,似是在趁热打铁,“知魏者莫过于公孙衍,若是不出微臣所料,此计必为公孙衍所出。陛下若无应对,三年之后,流失的恐怕不只边陲之民了!” 魏惠王神色大变,连连点头,目光却没有离开孙膑。孙膑正欲再说,庞涓连连咳嗽数声,孙膑只好打住。 魏惠王等得急了,催道:“孙爱卿,说下去呀!” 孙膑看一眼庞涓,缓缓说道:“陛下,秦人欲争中原,必与魏战。秦民日多,秦粟日多,秦卒日多,如果大举东图,我一无可战之兵,二无可役之民,三无储备之粟——”打住不说了。 魏惠王听得毛骨悚然,脸上血色早无,眼睛眨也不眨地望着孙膑:“爱卿可有应策?” “微臣以为,”孙膑微微点头,“陛下可以双管齐下,一手促军备,一手促农桑。” 众人皆是目视孙膑。即使庞涓,也不知孙膑这葫芦里所装何物,大睁两眼望着他。 魏惠王似乎没听明白,身子前倾,小声问道:“请爱卿详解!” “微臣是说,陛下可依朱上卿所言与民休息,再依武安君所言促进军备。” “唉,孙爱卿啊,”魏惠王眉头微皱,身子后仰,长叹一声,“寡人为难之处,正在这里!若是与民休息,便无赋税。若无赋税,便无兵饷。若无兵饷,何以促进军备?这是两难之事,寡人实难并举!” “陛下若想并举,倒是不难。” “哦,”魏惠王趋身凑近,“爱卿有何良谋?” 孙膑侃侃说道:“农活有忙有闲。陛下可将待役之民以乡、里为制整编成伍,农闲时就近集结军训,农忙时各自回家耕种,军备、农桑两不耽误。如此家国兼顾,民必喜。民喜,战必勇。至于边陲常备之兵,也可在军备闲暇之时拓荒耕种,耕种所得,可补军需。三军若能自耕自食,就不扰民。民若无扰,不出十年,国必富!” 如此两难之事,孙膑轻轻几语,竟然全都得到解决。众人一时尚未反应过来,孙膑话音落下许久,殿中竟是鸦雀无声。 倒是魏惠王最先回过神来,击案叫道:“爱卿之策,妙哉!妙哉!”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称赞。魏惠王抬头望向庞涓和朱威:“庞爱卿、朱爱卿,你们回府之后,就依孙爱卿所言,各拟实施要略,奏报寡人!” 庞涓、朱威起身叩道:“微(儿)臣领旨!” 魏惠王摆手道:“退朝!”见众臣退至门口,似又想起什么,“惠爱卿、太子留步!” 惠施、太子申返回来,惠王招呼他们坐下,呵呵笑道:“惠爱卿,申儿,你们说说,孙子之才如何?” 二人互望一眼,惠施应道:“回禀陛下,孙膑当是治兵大才。” 魏惠王呵呵又笑几声,点头赞道:“嗯,确是大才。前日观之,寡人不以为然。今日观之,孙爱卿之才当在庞爱卿之上!寡人留你们下来,是想问问你们,依孙爱卿之才,寡人该当如何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